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今日话题 >

驻华大使骆家辉何以让国人开眼

2011-08-16  本文来源于人民网-强国博客    作者:逗号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无疑是眼下的新闻人物。不仅仅因为中美关系的重要,也不止是因为骆家辉的华裔身份,更因为自8月12日抵京时的低调表现,迅速刮起“骆旋风”,其人格魅力和形象深深地烙印在国人心头。

  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无疑是眼下的新闻人物。不仅仅因为中美关系的重要,也不止是因为骆家辉的华裔身份,更因为自8月12日抵京时的低调表现,迅速刮起“骆旋风”,其人格魅力和形象深深地烙印在国人心头。

  媒体描述骆家辉抵京时的形象:行李手提肩扛,脚穿休闲皮鞋,携着妻子和3名子女,拒乘大使专车,其模样更像是一个普通华人带着家人度假归来。而与骆家辉乘同一航班的乘客则表示,在长达11个小时的漫长飞行中,骆家辉一家人在机上表现得非常低调,与普通旅客无异,大多数时间只是在自己的座位上休息,吃与大家一样的航空配餐。这样的形象和表现,太令国人感到新奇。就美国这样的世界大国和强国,就特命全权大使这样的身份和头衔,骆家辉的低调不仅太让国人开眼界,更平添了一份“不可思议”的,却也是油然而生的羡慕和敬意。最近有观点提出,亲和力是重要的领导力,骆家辉所展现的就是亲和力。

  不是我们的人民天生有崇洋媚外的情结,也不是国人无端地迷信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只是骆家辉走下飞机舷梯那短暂的一刻,确实带给了我们震撼,也带给我们思考,这种震撼和思考深入骨髓。骆家辉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的表现,却反映了两国间观念的差距,尤其是官员如何为官的差距。如果以国人的眼光来看,或者以中国官场的积习来衡量,骆家辉是有资格摆点“官架子”的,应该让基层官员“仰视”的。我们早就习惯和适应了这样的场景:官员到基层视察,得有周密的接待方案,还得有大大小小的官员接机,或到省界市界县界迎接,且前有警车开道,后有警车压阵,在前呼后拥中风光地“指点江山”,至少绝不可能让官员自己肩扛手提着行李上车,像邻家大哥般的随和。我们更见多了这样的镜头,一个县长在骄阳下或雨中视察,还得摆谱让别人撑伞。讲排场和爱虚荣,是我们国家最具特色的官场传统文化,影响着官员们的行事方式,当今社会尤甚,且官越小架子可能越大;而随着公众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对这种现象更加深恶痛绝。

  其实官员既为公仆,就是人民的服务员,而且应该无关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与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骆家辉以自己的行事方式,给我们国家的官员们上了如何为官的生动一课。从理论上说,我们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具先进性也最为庞大的执政党,但不管官员们服气不服气,从网络上对骆家辉不吝赞美的评价,就能知道我们的官员跟人家的差距在哪里,需要向人家学习什么。而原因在于,骆家辉明白自己接受着人民严苛的监督,不需要张扬;我们国家的很多官员则更多地表现为对上级领导负责,又喜欢高调,而很少考虑公众的感受,以致与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都说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官员的细小言行其实也体现着其修养和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骆家辉何尝不是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诸多官员的形象和差距。

(责任编辑:邹玉玲)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