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今日话题 >

朱镕基讲话实录:见证中国历程(7)

2011-09-13  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朱镕基讲话实录》翔实记录了朱镕基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作历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朱镕基同志主管经济工作以后,始终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和供应,他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上下了很大功夫。《实录》中有多篇文章是围绕这个问题的。1994年5月27日,朱镕基同志在全国粮食价格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粮食价格和购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放而有管、管而不死、购销方便、调度灵活的现代化的粮食市场;不能把放开价格理解为放开不管。1995年2月27日,他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它的灵魂,就是粮食的定价要符合价值规律。”“定购粮的定价原则有三条:一是要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要有利于缩小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三是要让城市人民能够承受得了。”实行粮食价格和购销体制改革后,粮食形势好转,产量连创新高,1996年突破了1万亿斤大关。1997年1月13日,他在《粮食丰收之后怎么办》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朱镕基同志根据在安徽等地的调查研究,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概括为“三项政策,一项改革”。1998年6月3日,他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粮食购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贯彻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农业发展银行的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这三项政策,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步伐。”直到2000年3月19日关于“粮食保护价必须高于种粮成本”的批语,朱镕基同志仍然强调“任何政策措施都不能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0年5月25日,他在全国粮食生产和流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针对1995年以后我国粮食连续五年丰收,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卖粮难、市场粮价下跌、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减少农业投入等新情况、新问题,指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中央关于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强调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要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
(责任编辑:邹玉玲)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