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新闻传播业,起源于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新闻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较好地继承了以往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光荣传统,报道了很多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一些报道颇有感染力。
改革开放后的我国新闻传播业,在拨乱反正、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中,通过一系列焦点、热点的报道,有力推进了改革的进程。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和便捷使得我们的一些新闻工作者变得懒惰了,滋长了机关化作风,而不是按照新闻工作的特点到一线去抓新闻;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情景也不多见了,而这种情景在过去的中央媒体记者中,是常有的事情,新华社的穆青同志便是表率。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传媒记者虽然经常在一线,但依赖web2.0各种便捷的信息渠道,有时并不是真正深入实际,而是抄来抄去,不到现场,不去核实,流于表面热闹,人民群众中发生的许多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得不到挖掘。在这种情形下,中央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是必要而及时的。
1996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对记者提出了打好五个“根底”的要求,其中之一是打好“群众根底”,胡锦涛同志2002年对记者提出了“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都是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出发,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有的放矢而又带根本性的要求。
在此不妨回顾一下历史。我们现在的新闻工作传统,起源于1942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在那之前的《解放日报》,总是国际新闻上头版,忘记了报纸面对的是九成文盲的陕甘宁边区群众。毛泽东同志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通过报纸指导工作、联系群众和反映群众等适合边区党群信息需求的要求。
(责任编辑:邹玉玲)
![]() | ![]() |
- 09-15
- 网友议中年空巢:孤独何止中秋
- 09-15
- “地沟油”产业链并非不可斩断
- 09-14
- 孩子慈父为何不是群众“慈官”
- 09-14
- 官员有无私生子岂是私事
- 09-13
- 专家不过是鉴宝江湖的小鱼虾
- 09-13
- 给残疾代课教师一个名分有多难
- 09-09
- “我爸李双江”是否15岁少年耍泼
- 09-09
- 中秋佳节倍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