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观点精粹 >

校园不是礼堂,还校园一片精神净土

2011-06-07  本文来源于红网    作者:李婉婷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在鞭炮声中一排豪华车队驶入北京语言大学,一对新人在该校食堂五楼举办了婚礼。学校南门附近,散落着一堆鞭炮碎屑,食堂东门和北门贴着大红喜字。这场在校园里举行的婚礼引发了诸多不满

  在鞭炮声中一排豪华车队驶入北京语言大学,一对新人在该校食堂五楼举办了婚礼。学校南门附近,散落着一堆鞭炮碎屑,食堂东门和北门贴着大红喜字。这场在校园里举行的婚礼引发了诸多不满。(6月6日中国广播网)

  从武汉大学赏樱收门票引发争议,到清华的真维斯楼,再到今天的北京语言大学的食堂婚礼,大学校园里商业气息仿佛愈发浓厚,不断挤压着纯洁的学术空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只有还校园一片精神净土方能保有整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如今,高校为了创收,拿自己的招牌和商业活动进行市场交易,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高校本该是学生学习,汲取知识的地方,但却一次次突破自己的底线,牺牲学生的利益。武汉大学的樱花美不胜收,学校占着这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欣然收起门票,偌大的校园仿佛成为了旅游胜地,到处是导游举着小旗子的吆喝声;清华的真维斯楼引发的争议还在耳边回响,北京语言大学的食堂又承办了一场豪华婚礼,地上满是烟花炮竹的碎屑。此情此景,很难与本该书声琅琅的校园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人质疑,牛津,剑桥不是照样有人参观,但是国情不同,国人素质也有差别,如果牛津,剑桥每天涌入吵吵闹闹的人群,那么学生早已静坐示威抗议了。

  不能一味指责高校的不是,因为这与社会大环境也有着很大关系。整个社会的商业气息过于浓重,浮躁,校园显然也无法置身其外。常常看到高校聘请所谓的“名誉教授”,实则是名声在外的社会人士,他们挂个头衔,一年给学生上不了几次课,便撒手不管。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而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教授、老师都不能独善其身,凭什么教书育人。

  许多公共知识分子批判中国缺少甚至是没有文化底蕴,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反观我们的高校,本应该是知识发源地,却处处充斥着商业味,那么文化底蕴的缺失也就不奇怪。高校与商业活动的联姻愈演愈烈,高校的底线不断被突破,在其中的学生会有归属感吗,能够安下心来学习吗?还校园一片精神净土,让学生在精神上保有最初的纯洁,可以静下心来汲取知识,或许才是高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邹玉玲)
相关阅读: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