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网友拍案 >

“量产孝子”与道德饥渴症

2011-11-02  本文来源于华西都市报    作者:李晓亮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比如,说到“孝”,很多人似乎都能说两句。《尔雅》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这当然是当时特定语境下的解释,而且这个释义也具有极为开放的阐释性。

  我们的惯性叙事语境,什么时候能舍弃那些过分宏大,凌空蹈虚的东西,什么时候才能更贴近生活,也才能直指生活核心。

  比如,说到“孝”,很多人似乎都能说两句。《尔雅》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这当然是当时特定语境下的解释,而且这个释义也具有极为开放的阐释性。

  即便在三纲五常的社会,孝的演绎都会有所差异。如“百善孝为先”,后面就还有一句补充说明——“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可见,具体而言,“孝”是私人的,是有针对性的,会因家庭环境而不同。

  “孝”,本是难以量化,更难以量产的。即便是在过去,人们都有如此清晰的认知。所以如果你看到,时至今日,我们还有批量生产孝子的冲动,不知会作何感想。悲哀的是,这并非杞忧:10月30日,中国伦理学会在京启动“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计划5年培养百万孝子。

  这一消息,自然引起热议,数万网友参与评论。意见归纳起来,只有一点,就是用各地方言来调侃戏谑。又一煞有介事一本正经的东西,遭到无情的解构。其实,没有人会否认该对父母长辈尽孝。比如,

  就在昨天,还有两则新闻引人关注。一是“法院对留学生机场弑母案作出判决,当事人获刑3年6个月”;还有一个是“深圳打骂父母的名校硕士公务员,向父母下跪道歉”。上述当事人,不仅侮辱了“孝”字,更触犯刑律法规,所以都遭到舆论一致挞伐。

  可见,民众是明辨是非的,对于道德伦理底线的失守,无不痛心疾首。公众所反感和警惕的,只是“5年育百万孝子”这种荒唐的“放卫星”做法。哪怕其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关于道德滑坡,关于路人冷漠,社会已讨论太多。而每一个好人好事,都会被善良的民众冠以“最”字头,进行无意识地拔高和发自肺腑的礼赞,哪怕那只是中小学生守则里的最起码的要求。
(责任编辑:邹玉玲)

相关阅读: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