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苏红时评 >

申遗不该是门票涨价的工具

2012-11-12  本文来源于新华社评    作者:新华社评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十大历史文化名楼集体“打包”申遗,本是一件好事。尽管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称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意见,还在协调中,但却引起社会广泛的微词。例如网友更多担心的是申遗涨价的意图等。

  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最近传出计划集体“打包”申遗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有关文保专家指出,十大名楼许多都是现代新修的,有好多连文保单位都不是,属于“假古董”。有网友表示,“不反感申遗,更多担心的是申遗涨价的意图”。(11月5日《北京晨报》)

  十大历史文化名楼集体“打包”申遗,本是一件好事。尽管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称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意见,还在协调中,但却引起社会广泛的微词。例如网友更多担心的是申遗涨价的意图等。

  不可否认,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自然及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是有的申遗的背后却是无度的开发,追求经济利益往往淹没了保护的主旨精神。因而,诸多申遗在发展政绩的冲动主使下,已背离其初衷,这无疑是令人最担忧之处。

  拿名楼“打包”申遗来说吧,大名楼许多都是现代新修的,黄鹤楼、滕王阁是上世纪80年代的钢筋水泥建筑,仅岳阳楼、天一阁等少数楼阁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有好多连文保单位都不是,属于“假古董”。但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中,原真性是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遗产要素。这注定是失败的下场,倒是可以借助申遗的噱头而达到炒作的目的,或者为提高门票找到一个充足的借口。

  应该看到,申遗是一笔叫得响的无形资产,是对外宣传招徕的品牌,这对于提升知名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可是,每次申遗成功后,申遗景区涨价几乎成了一种惯例。由此可见,对申遗保持十足热情的是门票经济的发展思维定势,这其实不是自然及文化遗产的幸事。对自然及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必须遵循其客观规律。动辄申遗,把发展的赌注放在申遗上,是极其有害的,也是非理性的。保护好自然及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一份敬畏之心,但申遗并非唯一的保护路径。

(责任编辑:陈丽惠)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