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连城的芷溪村,被建筑学家誉为是客家建筑的“大宅门”。
芷溪历史悠久,因古时村边溪流两岸长满芷草而得名。芷溪群山环抱,芷水蜿蜒,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诗云:“历史文化一名村,桃源芷水映金峰。”世世代代生活在葫芦形小盆地的芷溪人,以勤劳与智慧,创造了明清古宗祠古民居以及其它客家风情的高度文明。
明清以来,芷溪先民先后建了68座古祠,138幢古民居,这些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建筑颇具特色,闻名遐迩。庙前镇芷溪村位于连城县南部,总面积4.12平方公里,人口1万多人。据《连城县志》(1993年版)记载,该村在芜山岗中心坪曾采集到西周时期的陶罐,断定为商周时代的遗址。
清晨虽然雾锁芷溪,然而早起的鸟儿早已在芷溪上空翱翔。
芷溪村历史悠久,当地群众流传着一种: “邱三千、华八百,姓黄姓杨各一百” 口头禅的说法。 据当地这四个姓的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南迁前均居住在黄河以北,后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成群结队跨黄河,渡长江,进江西,入福建,先在宁化县石壁定居,后再往南迁移.
芷溪的邱姓约在元朝中期由上杭迁居到芷溪邱坑牛角屋,而华姓为明初迁至芷溪,距今均已600多年,而杨、黄两姓来芷溪定居也有550-600年。
清晨,小巷中的作坊早已炉火正红。走近才看清,是在做豆腐干。
豆腐干是著名的闽西小食品-八大干之一。
所谓闽西八大干是指闽西地区有风味特色的八种干制食品:包括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清流笋干及长汀豆腐干。闽西的豆腐干主要原料为大豆。
还有搭配:大茴、小茴、甘草、肉桂、公丁香等香料。
将其研成粉末成为五香粉。再加以精盐或酱油,栀子水等。将大豆先用石磨干磨,除去豆皮。再通过水浸、磨浆、开水冲浆、过滤、煮沸、点卤等工序制成豆腐脑。然后将豆腐脑盛入以白纱布垫就的小木方格内。
四角复包,压榨至干,遂成白豆腐干。此后还要将白豆腐干抹上五香粉和精盐,腌制后,清水洗净。
用光滑嫩石将其下面磨至光滑,晾干后抹上栀子水染成黄色。然后将豆腐干放在特制烘笪上,微火烘焙而成。
此法制成的闽西豆干甜、香、咸、鲜四味俱全,回味无穷。
信步走去,小巷的尽头,是个菜市场。市场上陆陆续续开始人来人往。
芷溪在明清时期,商业发达,繁荣已达鼎盛。特别是清康熙时期,连城至潮州的航运开通后。
一方面,芷溪当地拱桥店、凉棚街、三角坪和十字街等街道兴建起来;另一方面外出经商的人也逐渐多起来。
芷溪的繁荣使其成为连南一带的商业中心之一,每月逢五逢十的墟市至今不衰,吸引着方圆几十里的商客。
这里是老芷溪商业中心,也是菜市场所在地。又名叫“拱桥店”、“十字街”。一年三百六十天,这里都非常热闹。
山里人说:“天天都是墟天”。农历逢五逢十墟,三村八隘山民来赴墟,还有上杭邱坊、蛟洋、连城、龙岩等地人来做生意。这里的老街保存完好,商店林立,人头攒动,小商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那情景俨然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
电影《忘忧草》中反映古镇风貌的许多镜头便是在此拍摄的。
旧街古宅依在,只是不再有过去鼎盛时期的辉煌。商贾如云,富甲一方的重镇,已经变成了平民百姓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集市而已。
清晨一缕阳光,正照进菜市场,摊贩正在忙碌地整理摊位。
一位老婆婆艰难地穿过略显空圹的市场。市场的繁忙就要来临了。
这里的摊位,以辣椒干、笋干等山货为主,兼有一些鱼干、蛏干、蛤干等海产品。
芷溪逼窄的巷中,零星分布着一些打铁铺、药铺、剃头店和裁缝铺....。
不知是累了,还是生意不好。老裁缝正半卧在藤圈椅上,享受着悠闲时光。
芷溪现存的大型祖屋难以胜数。
这些宗祠祖屋绝大部分建于清朝中叶,从其建筑的外部结构,内部庭院的摆设,建筑规模的宏大,内藏古老文物之多,在连城可称是独一无二。
从高处望去,的确屋脊相连、横平竖直的十分气派。
芷溪富有光荣的革命历史,芷溪区苏维埃政 府,所辖丰图、官庄等6个乡,进行革命活动。
1935年1月,还成立了芷溪区游击队,坚持革命斗争,直到新中国成立。
这是1932年,芷溪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一条小巷之中。毛泽东、周恩来和新中国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以及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等都先后在连城进行过革命活动,指挥过战役、战斗。
小巷一旁,一个不起眼的门户中就是林彪故居-“乔荫堂”。
“乔荫堂”建筑小巧而精致,完好如初,二进厅,屏风吊篮厢房花窗木雕精致,楹联黑底金字,熠熠生辉,神龛油光可鉴。
1929年春,红四军主力转战于赣南、闽西时。林彪时任第一纵队司令员,曾在此居住过。
横屋天井边这间便是林彪的卧房。 房前一口古井,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溢不涸,四周邻里也常来挑水饮用。
林彪故居卧房旁的门厅内,一对老夫妻,正过着相濡以沫的平淡日子:
骁将不知何处去,百姓案头菜根香。
林彪故居的正厅“乔荫堂”牌匾下,香案上供着历代先人的照片。显示自土地革命后,平民生活的世代更替。
厅上悬挂两盏花灯,别看现在落满灰尘。但在正月芷溪闹花灯时,可是难得的宝贝-著名的芷溪花灯。
芷溪闹花灯,有着近300年的历史。早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芷溪人杨燕山任官于苏州,夫人吴二姑系苏州人氏,酷爱苏州的花灯和锣鼓,于是把花灯、锣鼓从苏州传入芷溪。
芷溪花灯大多由99个小花灯组成,有的106盏。每一盏灯内装琉璃杯,点的是纯清的花生油或茶油,无烟明亮,浑身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宝盖顶上有一红线系在一根弓形竹竿上,供擎灯人握住。每座花灯添油后近15公斤。由于是“纸包火”,故擎灯人擎灯时总是小心翼翼的。他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至少得“步伐稳”、“灯不晃”才行。
芷溪花灯的每盏火由琉璃杯装棕油点亮,通透澄莹,熠熠生辉。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闹花灯时,花灯少则十几座,多则几十座,甚至100多座。要是站在高处远远看去,百余个花灯,组成一支花灯长队,首尾相接、明烛夜空、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十分壮观。出行时还需配以苏州锣鼓或十番音乐,反复演奏。
芷溪迁出的后裔-杨成武上将观此花灯游 街录像后,即致信赞其“有特色举世无双,很惊险乐在其中”。
芷溪古民居中的许多祖屋外观极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建筑选址用心,设计巧妙,规模恢弘,构建缜密,用工精细。还有不少精美的雕刻、壁画和上乘的书法珍品散落其中,寓意深邃。令人看后遐思万千,感叹不已。
古民居中屋面和屋脊又是显示主人社会地位和等级的载体,另外还起到对房屋的美化装饰作用。
闽西古民居的屋脊上飞檐彩陶,不仅起着装饰美化作用而且还能点明主人的身份。
这些屋脊上看到的装饰,以动物中的龙、鱼,植物中的卷草等吉祥物为主。
门楼是半石牌楼式,用紫色砂砾岩和花岗岩所造,石牌楼叠式构件,粗犷,是明代建筑特征之一。
大夫第群等也是较能代表芷溪特色的一处古民居。其规模恢宏,蕴含文化艺术品位高,尤为让人叹服。
大夫第位于沙圳巷西路口,为“双门楼”。前门楼写“大夫第”,后门楼写“文明气象”,“双龙戏珠”镂空石雕工艺精湛。
198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忘忧草》。这里曾是主要取景地。
大夫第又称孚吉堂,是原任国民党国大代表、金门县县长黄际蛟的故居。
北伐英烈黄海曾居此处。
黄海与傅柏翠等人东渡日本留学并追随孙中山,取得政法学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伐革命军中任团长,革命失败后,黄海在郁郁中英年早逝。
大夫第外一群送礼物的妇女正鱼贯而入,里面的慎修堂正张灯结彩、宾客盈门。一幅幅红艳的对联,喜气洋洋地正在宣告这里正在办喜事。
四周浓烈的红色,烘托着吉祥的时刻。
女人如书,万种风情。今夜就在古宅之中,一个新的家庭即将诞生。
芷溪的民居建筑大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它普遍采用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门庐威严,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仑美奂。 而可供开发利用和保护研讨的古建筑设计、装饰、雕刻等更是枚不胜举。
经过世代的艰辛经营,到清末民国,芷溪已成为“千烟之家”的大村落。
除了远衍台湾、四川、广东、长汀、上杭等地的宗亲支脉以外,现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芷溪人就有一、二万之众。这么多人口的自然村在闽西北,实属罕见。
芷溪现有明清古宗祠74座,誉称“客家大宅门”的古民居139幢。其中建筑格局为“九厅十八井”的有8幢。
有的大宅规模宏大,富丽堂皇,雍容典雅,雕梁画栋,气象万千,简直是《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宁国府。
有些宛如小家碧玉藏身于穷街陋巷之中。
这么多宗祠、大宅星罗棋布,鳞次栉比,成片成群,规模宏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留连忘返。
就连偏僻、狭窄的小巷中,漂亮的门楼也层出不群。如这是门庭匾额上书《文明启瑞》的务本堂就位于陋巷之中。
“乐善堂”,由门楼入内有二进厅。
下过道平房屋脊飞檐如翼,鳌鱼戏水。屋内窗明几净,空气畅通,十分宜人。
正厅中,清同治年间的老匾“乐善堂”和毛主席的画像,连同斑驳的墙体上贴的吉祥红对联,隐隐透出古老文化和近代历史留在人们心中的印痕。
厅旁供奉观音等佛像,可见客家人“崇佛不如敬祖”的遗风。
芷溪的客家居民十分重视门楼建筑。他们认为:门楼是一幢房屋的“门面”,它不仅体现房屋主人的身份,更兼容周易风水学说。门楼建的好,子孙后代自然发达兴旺。所以当地流传有“千斤门楼四两屋”的说法。
黄姓的“澄川公祠”,是芷溪人重视门楼建筑的生动体现。
该石门楼高近6米,柱直径达1.2米,顶部刻有人物、鸟兽、花卉和双龙戏珠等图案,全部用上等花岗岩砌成,构造天衣无缝,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芷溪许多宗祠、祖宅的外观极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建筑不仅选址用心,设计巧妙,规模恢弘,构建缜密,用工精细,还有不少精美的雕刻、壁画和上乘的书法珍品散落其中,寓意深邃,令人看后遐思万千,感叹不已。
芷溪下神树山的培兰堂 ,为芷溪小规模民居中的建筑装饰精品。门楼色彩斑斓,砖雕精美,庭院风格独特,木雕工艺令人叫绝。
堂内有一屏风建筑将天井分为两半。拱门上柔和的曲线叠加仿佛带有清真建筑的拱形风格。
屏风中嵌有两框通透视窗,安放着两排水瓶雕塑,象征着主人对生活未来的良好祝愿-平平安安。天井对面照壁之上,嵌入饰满花式镂空的陶塑,象征福禄寿喜。彰显庭院庄严大方。
墙角、地面与屏风之上,满布青苔。墙头兰草下垂。
这些陶塑、青苔仿佛从历史中走来,正在陈说着客家人文悠久的时光。
芷溪的民居建筑大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它普遍采用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门庐威严,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仑美奂。 而可供开发利用和保护研讨的古建筑设计、装饰、雕刻等更是枚不胜举。
万顺堂:也位于下神树山。与培兰堂犄角相依、相对而望。
其门楼题字“挹爽西山”。飞檐斗角,五彩绚烂,两侧小篆为民国书法家黄肇河所书。
芷溪古建筑中的砖雕与石雕,以白兰堂和万顺堂最为精致。
沿着村西芷溪河边的水泥路进村,行程约500米,到了坐落于村西南的渔溪公屋门前。
乍一看这是一处破败的古民房,不过门面倒有几分气势。这号称芷溪第一民居的“渔溪公屋”即“集鳣堂”。
“渔溪公屋”兴建于康熙末年(1722年),[size=+0]为芷溪杨氏开基祖第十七世裔孙渔溪公开创兴建。历时10余年建成,迄今已有280年历史。它坐落在芷溪竹坑桥头。也是“九厅十八井”的建筑。
“鳣堂”泛指文士讲习之所。
《后汉书.杨震传》:“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后因称讲学之所为“鳣堂"”。
朱熹《奉和公济兄留周宾之句》诗云:“集鳣偶休闲,鸡黍聊从容。” 。
据说,该宗祠建筑与北京故宫同一坐向。民间建筑与皇家建筑相同是一大忌。为此,堪舆先生特地在大门石牌楼名称上做文章。
现阴刻于牌楼上的“南离辉映”四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每字缺少一笔,不注意观察是难以察觉到的。
据居住这里的杨氏后裔介绍,这样设计在于求得“制化”。 如此一来,门楼设计又显得与众不同。内门楼亦为四扇,只在门框和门额采用石构,整体则用青砖砌成。内扇斜交叉镶砌,外扇砌成铜钱纹。四扇上方嵌入铜钱纹红格砖,青红色彩对比鲜明,飞檐翘角则与正门相似。
门额题写“白环世守”,系出自华阴远祖杨宝的典故。相传:
东汉杨宝在9岁时,从华阴山北捉了一只受伤的黄雀,杨宝把它带回家饲养,等伤好后把黄雀放了。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衔4枚白环,说杨宝的子孙将来都会像白环一样珍贵。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和玄孙杨彪果然都飞黄腾达。
据《芷溪杨氏族谱》,芷溪杨氏为杨震长子杨奉后裔。
该祠的建筑特色是一大二巧三好。
“一大”:建筑面积大,拥有九厅十八井、雨坪、月池,有大小房间101间,还有内外学堂,花园、假山,总建筑面积5356平方米。
“二巧”:一是整体设计巧妙,所有厅堂、房间都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地板干燥,令人感到舒适;二是靠正厅天井的厢房的木壁、门板设计巧妙,不仅可灵活拆下,且正好铺盖天井,把上厅、下厅、左厅、右厅铺成一个宽敞的场所,可设宴120桌,也可容千人看戏。
“三好”:一是小孩习文练武可请先生在家授业,方便读书好;二是堂内左右均有水井,且水质上乘,方便用水好;三是有花园、假山、池塘,在此生活自然和谐好。
渔溪公祠建筑之宏大,布局之科学,计算之准确,的确令人自叹弗如。
内有书楼,上悬名联一对:
一万家炊烟归眼底,宜风宜雨宜雪月;
三四面风影到眉睫,亦诗亦画亦文章。
集鳣堂的结构形式继承中国传统木构架民居的典型特点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内部以木结构为主要的承重结构,石料用量很少,一般只在大门和柱础才使用,斗拱与房梁接榫无缝,外围围合的青转墙体只起围护作用,体现了“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它建筑面积达5356平方米,实属江南罕见。
正厅上方为清乾隆年间号称“半仙”的福建名人邱振芳提写的《渭飞杨先生号序》“渔溪”匾额。
两侧亦为邱振芳撰书的一对长匾联,联文为:
“登北宋词坛郁郁柘圃专华蒸被孙枝苍采丽,
开南闽圣域喤喤镛州钟簏绵绳祖德谷贻长”。
所有匾文均为黑底金字,虽为应邀而作,字里行间依然可见这个号称“半仙”文人的飘逸风格。
厅内两侧木壁悬挂林则徐的题诗“朝霞照水红初艳,新柳笼烟绿已齐。缥缈香飞仙掌外,从容人到凤池西”。
集鳣堂作为芷溪民居的代表性建筑,是另种有别于土楼的客家建筑奇葩,同样耐人寻味。
杨氏家庙又称“龟山公祠,坐落在杨成武上将祖籍地芷溪背园。
为奉祀福建理学鼻祖杨时(号龟山),于康熙六年(1667年)由六九郎公(六九郎是杨时的第三子后裔。)的第八、九代(含迁徙至广东、江西和本省其他县的)裔孙合族兴建。
相传,这座祠堂是虎形。所以,雨坪上宰猪杀牛,祠内从来不闻其骚臭味。
“门前屠宰场,祠内无腥臭”为芷溪三奇之一。
大门前石鼓、石狮、石桅杆,还加上一个马磴,但都毁于文革中。原还有半月形池塘,池边有戏台。
杨氏家庙下面不远有一祠堂,叫“谷堂”,是当年邓子恢、张鼎丞、俞炳辉等革命家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
杨氏家庙就座落在芷溪的菜市场旁。
它坐东向西,有上下厅、大屋间、回廊、天井等等。左右各有耳房,祠堂后有围绕祠堂的平房,俗称“围龙”。上厅有一额匾,书“恒德堂”双层宝盖木牌楼。
“恒德堂”大厅的左木壁上刻着“忠廉”二字,右木壁上刻着“孝节”二字,这四个大字足有1.50米大,系临摹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写的。厅正中供奉着装裱的世代家谱。
上、下厅的天花板用木板拱成天穹形状。
四层叠式木牌楼造型特别,雕刻精致。
杨成武上将和全国政 协副主席杨汝岱都是六九郎公的后裔,在宗图、族谱、照片上得到印证。
杨氏家庙”里的戏台已不复存在了,但芷溪人爱好音乐唱戏找乐的秉性未变。 芷溪的汉剧团和芷溪民乐队经常在这祠举行排练。
每到周六,这里就响起悠扬的十番声和清亮的汉剧演唱声,招来了一拨拨喜欢闹热的人们,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和乐气氛
黄氏家庙是芷溪宗祠建筑群中最为精美的古建筑之一。
这座祭祀黄氏芷溪开基祖庚福公的黄氏家庙,于清康熙31年(1692年)落成。祠堂坐东向西,占地面积为3021平方米,建筑面积780平方米。
庚福公到芷溪开基,现已传至二十四代,裔孙在芷溪居住的有8000余人,外迁裔孙遍居全国各地。
芷溪黄氏家庙是典型的汀州风格祠堂建筑。祠堂雨坪有石狮、石鼓,祠堂内遍布木雕壁画,十分精美。上厅柱联文字为乾隆时尚书兼太子太师黄锦所书。
据前来芷溪考察的厦大专家介绍,黄氏宗祠有“三奇”:
一奇,自建造以来祠内从无蜘蛛结网,周围虽有水草,夏天也无蚊蚋;
二奇,门楼前面的一对石狮子,其中左边母狮有一只小狮子依偎身下,憨态可爱,舐犊之情栩栩如生;
三奇,祠堂内牌匾多。300多年来,芷溪黄氏人才辈出,凡是功名显赫的均可以在祠内屋梁上挂牌匾,以光宗耀祖。目前祠堂内仍有20块牌匾挂在梁上。
斯人已去,留下了宗祠和故居,成为今人缅怀祖先、弘扬祖德的精神家园。
芷溪古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它作为古代民间建筑专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选址之用心,设计之巧妙,规模之恢宏,构建之缜密,用工之精细,含意之深邃。世间罕见。
有些宗祠建筑构想具还有“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毕人文与生态和谐统一之功,至今仍然是值得称道的。
芷溪万种风情,如一瓮瓮陈年的客家米酒,芳醇醉人。
走进芷溪,就仿佛走进了明清古老深邃的历史,也走进了绚丽多彩的客家风情之中。
(责任编辑:陈翠琴)
- 相关阅读:
-
古民居奇葩——泰安堡
南靖——田螺坑
永定——衍香楼
华安——齐云楼
南靖——河坑土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