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革命事迹 >

刘志丹:活三十二载 载载传奇

2012-07-02  本文来源于炎黄春秋网    作者:傅国涌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他“是个现代侠盗罗宾汉”,“惩奸除恶的天鞭。”这位“陕西罗宾汉”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牺牲后,毛泽东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陕北是中国最贫穷、落后而且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在1928年到1933年间,饥荒席卷了中国西北部,土匪蜂起,军阀横行。饿殍遍野,刘志丹这个“乱世的豪杰”就出生在这片动乱的、贫瘠的黄土高原上。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他“是个现代侠盗罗宾汉”,“惩奸除恶的天鞭。”这位“陕西罗宾汉”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牺牲后,毛泽东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他的一生虽然只活了三十二年,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生。

       
        官逼民反

  刘志丹1903年出生在陕西西北部群山怀抱的保安县(后为纪念刘志丹,改称志丹县),爷爷是清朝的拔贡,以教书为业,父亲是个秀才,开一家小小的柴草店,因为是八月出生,爷爷为他取学名“景桂”,字“子丹”(后来他自己改名为“志丹”)。

  刘志丹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并且是保安县第一家高等小学的第一批十二个毕业生之一,完小毕业后考入榆林中学。

  榆林中学是陕北二十三县唯一的一所中学,校长杜斌丞毕业于北京大学,在西北名重一时(四十年代他是民盟在西北的领导人,被国民党杀害)。学校不但从北京请来了一批名牌大学毕业生,还请了一批德高望重的前清遗老、翰林,以示新旧并重,办学风格颇似蔡元培。图书馆内订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新文化运动时的著名刊物,所以榆林中学虽地处黄土高原、西北内陆,却并不闭塞,刘志丹正是在这里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受到了民主和科学的启蒙,特别是从北京来的国文教员魏野畴对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正是在魏的指导下榆林中学成立了学生会,刘志丹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又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时事研究会、剧社、画社、篮球队等,还出版油印刊物。刘志丹勤奋好学,思想敏锐,在这里开始接触到《共产党宣言》、《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政治经济学原理》等,并写下了小说《官逼民反》,出于对穷苦百姓的深厚感情,以天下为己任的刘志丹萌生了走向社会、唤起民众的思想。

  在榆林中学期间,刘志丹先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和进步组织“共进社”,并加入了共产党。

  1925年五卅运动后,刘志丹和几个同学一切取道山西、北京、上海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是黄埔第四期学生。

  1926年7月,刘志丹带病参加北伐战争,随东路军出发,在江西吉安前线受命调到北方冯玉祥的国民军工作,先后担任过国民联军驻陕总部组织科长、宁夏的四路军政治处长(该军司令马鸿逵)。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形势剧变。冯玉祥以“集训”名义,把全军的政治工作人员(共产党员)解除武装,监押在开封宫驿街三道胡同第二中学,一个个审查。出名的32个共产党员则另行看管,刘志丹也是其中之一。十多天后,他们被押上一截铁闷子车驱逐出境。在武胜关脱逃到武汉后,才看见陕西、河南的报纸上都登着冯玉祥捉拿32人的通缉令。

        “渭华暴动匪首刘景桂”

  刘志丹等人到汉口找到中共中央,有的被派往苏联,有的留下做宣传工作,有的派到南昌参加起义,刘志丹在东路军工作过,被派回原部队组织武装起义,配合南昌行动,他辗转到了皖南,刚一动手就被发觉。兵败后逃往上海,又被派回西北。

  他回到西安任中共陕甘区委军委负责人,这时候刘志丹的思想已经十分明确,——只有抓起枪杆子。1928年5月起义爆发,成立了西北工农国民军,全军近千人,刘志丹被推为军委主席,同时陕西省委也任命他为领导起义的军委书记。

  渭华起义东路以华县、渭南、临潼为中心,西路以渭河以北的三原、富平等为中心,南路以兰田、商县为中心。其中,又以东路的渭南、华县为中心,普遍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故称渭华起义。

  6月19日,渭南起义在宋哲元三个师的兵力进攻下失败了。陕西到处贴着“缉拿渭华暴动匪首刘景桂”的布告。刘志丹被派往陕北担任特委的军委书记,他一路走回陕北,几次遇险,总算死里逃生。在极为艰难、危险的处境下,刘志丹冷静地总结了渭华起义失败的教训,如军队太少,又靠着要道,死打硬拼等。他认为西北军阀派系多,广大农村是他们统治最薄弱的地方。陕甘交界的大山中,出了许多山大王,历代统治者都拿他们没办法,就因为他们有枪杆子,有地盘。搞武装,建立自己的军队,创立农村根据地这些思想已在刘志丹的脑子中生了根。从此他就踏上了一条几经曲折、历尽艰难的建立红军和根据地的道路。在一个暴力传统深厚的国家,在西北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没有呼吸过现代文明空气的刘志丹不可能想到另外的出路。

        “受苦人跟上刘志丹”

  刘志丹回到陕北这片熟悉的故土,千方百计地抓武装,拉队伍,几经挫折,屡仆屡起。他又一次拉起游击队。

  一系列的失败使刘志丹清醒地认识到,要发展武装斗争,必须有一块巩固的根据地。他用了一年时间,走遍陕北的黄土高坡,通过实地考察,他选中了敌人力量薄弱的南梁山区。他熟悉陕北的山山水水,只要花心血经营这个地区,就可以支持长期的游击战争。1932年2月,他的南梁游击队和西渡黄河的晋西游击队会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刘志丹受命于危难之际,指挥红军陕甘游击队转战渭北,老百姓编了歌谣到处传唱:“红军马踏十三县,威名震西安,五月打韩城,县官发了懵,西安哇哇叫,调来同州兵。” 

        创建陕北根据地

  1932年12月,红二十六军正式成立,1934年红二十七军成立,并先后开辟了以照金为中心的根据地和神府根据地、陕北根据地。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刘志丹把他的游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陕甘红军的灵魂人物,国民党到处贴告示:活捉刘志丹赏一万大洋。难怪毛泽东对贾拓夫说:古时候陕北出了个李自成,当今又出了个刘志丹,你们陕北果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

  1934年和1935年间,他领导的红军迅速扩大,1935年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红二十六、二十七军粉碎了国民党五、六万人的围剿,解放六座县城,使陕甘、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立了陕甘苏维埃政府,共控制着陕甘边境22个县。蒋介石不得不派张学良率领大军来对付他们。

  1935年9月,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刘志丹此时正遭厄运,被关押在牢房里,毛泽东派出贾拓夫、王首道等快速赶往瓦窑堡救出“绿林式领袖”刘志丹及他的同志们,制止了这场清洗。

  刘志丹获释后,毛泽东安排他负责组织和指挥新的红二十八军。1936年2月,他奉命率军东征,横渡黄河进入山西,准备去河北和热河前线对日作战。部队在汾河流域遭到蒋介石和阎锡山部队的阻击,刘志丹在战斗中牺牲,年仅32岁。毛泽东的题词中说:“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到底是什么“意外”,细节已无从了解。

  刘志丹在那次战役中表现杰出,红军在两个月内就攻占了18个以上的县份。

  刘志丹遗体被送回陕北,葬在瓦窑堡,苏区把红色中国的一个县份改名志丹县来纪念他。 

(责任编辑:依诺)
相关阅读: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2 龙岩苏区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