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旅游 > 旅游攻略 >

岭南地区四大“非著名”古村落

2013-09-06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作者:淘乐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有那么一些古村,质朴幽静,一幢幢房屋和巷道,“旧”得真实,“残”得可爱,旧垣残瓦之间,流淌着光阴的故事。游走其中,是一种“身心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有那么一些古村,质朴幽静,一幢幢房屋和巷道,“旧”得真实,“残”得可爱,旧垣残瓦之间,流淌着光阴的故事。游走其中,是一种“身心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1、广东雷州邦塘古村落

        邦塘村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城的西郊,古称石奇村。该村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期,邦塘村李氏始祖李德重从鹿洲岛(现湛江东海岛开发区东山镇东头山)迁居此地,至今二十三世,历经四百多年。邦塘村分南北两个自然村,同是李氏家族的后裔居住,现有3500多人。

  邦塘村风光秀丽,绿色的林带拥抱着村庄,南北村之间是一片呈“Y”字型的几百亩葱郁田野,中间小桥流水,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还有那遮道的榕荫、五股映月的清泉,走进邦塘如入桃源胜景,更美的是那大片荔枝林、黄皮果林,硕果累累,令人心旷神怡。邦塘村距二0七国道仅百米,东距雷州古城不足5公里,南距粤海铁路雷州火车站2.5公里,位于拟建中的雷州新汽车总站斜对面,交通便捷。邦塘古民居远近闻名,全村有一百余座古宅,堪称古民居博物馆。古民居大部分集中在邦塘南村。李光祖一家拥有古宅十多座,由四条巷道连成一体。现保存较好的有“廉让间”、“中和”两条巷道。邦塘村古民居的建筑形制如官府布局,威仪十足。较有观赏价值的是“居由轩”和“李云龙家宅”。

  当地土特产有:黄皮果、菠萝、杨桃、甘蔗、蕃薯,还有最近飞速红遍网络的茂德公香辣酱,辣得正宗、爽快,已成为OL族热捧的时尚食品。说起辣来,雷州的饮食也很有特色。平日里雷州百姓不是很嗜辣,饮食以清淡为主。可一旦吃起狗肉煲来,辣椒是必备的。雷州的辣酱很出名,北方甚至全国的虎皮尖椒大部分原料都来自雷州,可谓是辣椒的始祖。有机会去雷州一游的可以亲口试试当地的辣椒,也可以买瓶茂德公香辣酱来过过嘴瘾。

  2、连南千年瑶寨

        连南县瑶族自治县辖6个乡镇,人口15万多,其中有8万多是瑶族,有7万余是汉族客家人,还有少量的壮、回、满等少数民族。瑶族居住的地方占全县80%的面积。在连绵百里的高山峻岭上,到处是瑶家村寨,故连南有“百里瑶山”之称。这里林海苍莽,山奇水秀,民族风情独特,是一块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

  建国前,居住主要有瑶、汉、壮三个民族。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约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已传播到连南,汉族人口已有相当的数量。在隋唐时期,连南地区已有一定数量的瑶族居住,元代时已产生了独特的社会政治组织——瑶老制。

  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冲”(排即大山寨,冲即小山寨)。这里的瑶族,有过山瑶和排瑶之分。排瑶是因为瑶民习惯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叫“瑶排”,所以这里的瑶民被称呼为“排瑶”;过山瑶则因为其祖先以耕山为主,“食尽一山过一山”,迁徒无常而得名。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排瑶主要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

  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寨”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千年瑶寨,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瑶寨,让我们大开眼界。周围山势险要、溪水奔流、群峰迭嶂。向上望去,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典建筑民居遍布山岗,古屋一律青砖砌墙,黑瓦盖顶,造型独特,极为壮观。

  3、从化钟楼古村

        钟楼古村位于广州从化神岗镇,是目前发现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为欧阳氏族人在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大宅院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 每条巷的两侧是民居,每一路7户,前后毗连,共49户,每一户的两廊相通对望,小至孩子的照看,大至防落盗贼入屋,均可以很方便地互相照应,一家有难,众人相帮。此为 “守望相助”的建筑形式,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民居的布局则为三间两廊,民居的一门、一墙、一趟栊,都凝聚着当年人为“防卫”费煞的苦心和智慧。民宅的墙有三层,夹在内外两层的中间层,是不规则的废砖,盗贼根本不可能撬墙而入。

  从化的古民居里都没有窗户,只有门和墙,家里惟一的采光口只有屋顶一块不到20厘米宽的明瓦,阳光从那小小的瓦片洒漏下来,很有韵味。这样的设计,一是用于防盗;二是房间阴凉的需要。 有趣的是:当地的村民都能告诉你一个关于他们的祖先“计划生育”的故事:钟楼村的祖宗欧阳山,在建祠堂时共建了99个门,并告诉后代,村中男丁的数量绝不能超过门的数量,否则就有人不能自立门户了。所以到现在,钟楼古村的男丁再没有超过99个。

  4、三水大旗头村

        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古建筑群,是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熕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粤中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该村民居、祠堂、家庙、第府、文塔、晒坪、广场、池塘兼备,聚族而居,布局协调,风格统一。

  住宅形式为“三间两廊”式,天井两侧是行廊及厨房,正房三间,中间厅堂由一木屏风分隔为厅堂和卧房,卧房上为阁楼,放置杂物,木屏风前有简易神龛,供祭祖先。厅堂以木趟笼与天井相连,天井的墙面饰有砖雕,用以拜天官之用。山墙立面开窗少且小,山墙顶为锅耳式封火山墙,下有草尾装饰,入户门为框门,上有门罩,大旗头村每栋住宅的墙裙至少有40公分,且为大石板墙裙,加强防潮效果。房屋结构为山墙承重。大建筑群从西向东,群体布局整齐密集,小巷纵横,东有池塘、晒坪及麻石广场,西有广场及池塘,南北两侧均为其他姓氏家庭的旧民居。

  整个村占地约52000平方米,古建筑群面积约14000平方米,前临半亩鱼塘,塘基砌以三石块,突出部分状如壶嘴,塘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形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大旗头村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合理,所有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自“渗井”泄入暗渠,经暗渠全部排入水塘。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暗渠和疏浚下水道。 


(责任编辑:林萍茹)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