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旅游 > 红色游记 >

红色之旅心得

2011-12-12  本文来源于网络    作者:程功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近日,在县局的精心组织下,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三日的井冈山红色之旅,踏寻革命遗迹,缅怀革命先烈、瞻仰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近日,在县局的精心组织下,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三日的井冈山红色之旅,踏寻革命遗迹,缅怀革命先烈、瞻仰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努力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革命斗争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震撼、还有对自我的反思。

  1928年4月,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张子清将军面对国民党军3个团的追击,他沉着应战,带领1个营恶战持续了两天多,杀伤敌军数百人,在此次战役中他左脚骨被被打断,不能行走。紧张的战斗、艰苦的环境、加之反动派封锁,医药奇缺,嵌在踝骨里的子弹未能取出,以致左腿发炎,一直红肿到小腹。在这样严重伤痛面前,他仍关心着别人,把组织上分给他食用和洗伤口的盐全部留下来了,给了别的伤员。他自己伤势越来越重,但仍带重伤坚持工作, 1930年,因伤病加重不幸牺牲,时年仅29岁。 1928年的黄洋界保卫战,国民党乘根据地主力不在,率领4000多人进犯黄洋界。而守卫黄洋界的不足一个营,在没有多少人、没有多少枪的情况下,红军利用石块、滚木和有利地形,坚持与敌周旋到底,毫不屈服。受人力、武器限制,时间越拖越不利,在关键时刻、红军打出仅有的三发炮弹,红军的坚持,加之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强大威势终将强敌逼退。毛泽东主席后来有诗赞曰:“山下班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在井冈山上多次重现,正是这些人、这些事串联在一起,凝聚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在旅途中,听着《十送红军》等红色歌曲,联系到参观到的内容,我能够真切感受到红军与百姓真正的鱼水之情,是啊,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群众才走到今天,而作为一名公务员,我想更需要坚信这一点,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信仰,践行“做人民公仆”的诺言。

  忆苦思甜,革命的道路曲折而遥远,革命先烈们却走得如此坚定,在物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又何其的精神缺失,抱怨自己的工作累,抱怨自己生活苦,外界的一点风吹,即可动摇自我的意志信念,强烈的对比又怎能不令人感到羞愧?我们学习井冈山精神,就是要胸怀大度做人,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和追求,并由此而更加努力,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勇于面对一切可能的挫折。风雨过后,彩虹映照着的笑脸,将证明自己的坚持、信念、和强大的意志。正如井冈山上的方竹,有棱有节,任他雨打风吹,仍坚定不拔,不屈不挠,宁折身不折腰,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不向任何反动力量屈服。

 

(责任编辑:赖玉群)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