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旅游 > 红色游记 >

闯过硝烟,扬起青春的大陈岛

2012-10-08  本文来源于中国网络电视台    作者:中国网络电视台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这个岛屿,不起眼的名字,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古韵,历史的硝烟使得它更加的强大,今天它站在社会主义的,它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在地图上,大陈诸岛是浙江近海岛弧中几个普通的小点。但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地方,那可真要补补课了,这里曾是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是台海对峙的最前沿,硝烟弥漫;解放后(1955年),这里是如火如荼的“青春岛”,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登岛视察。如今,岛上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又让这颗充满传奇色彩的东海明珠成为台州海洋经济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在椒江海门港6号码头,等待了一天的“海洋行”记者一行,终于买到了去大陈岛的船票——由于游客众多,且一天仅有一个班次来回,椒江至大陈岛的船票一直供不应求,无论游客、岛民,想要上岛都必须提前一天购票。

  大陈岛,总面积14.6平方公里,由上大陈、下大陈、一江山等29个岛屿组成,位于台州湾东南方,距台州市中心约54公里。从椒江出发,还需在海上颠簸2个小时。

  据气象部门多年统计,大陈岛附近海域8级风力以上或大雾天气平均一年有103天,也就是说,一年中有1/3的时间,大陈岛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甚至有当地干部上岛慰问部队,结果遇上大雾,被困岛上近一个月。

  穿越历史的硝烟

  船行一个小时,船身摇晃逐渐大了起来,有经验的老船客告诉我们:“到一江山岛浪区了。”站在船尾的甲板上,腥咸、浑黄的海水占据了整个世界,充耳是轮机的轰鸣和海风的呼啸,几座光秃秃的小岛如匍匐的士兵,毫不起眼地出现在海天交接处——在历史的浪潮中载沉载浮的一江山岛已经历历在目。

  建国初期,大陈岛曾一度成为国民党残部在浙东沿海的主要据点。1951年6月,曾有“西北王”之称的胡宗南调派大陈,翌年“浙江省政府”在大陈成立,胡宗南亲任“省长”。同时,国民党第67军调防大陈,弹丸之地竟住下了35000人,岛上的居民足足增加了一倍。

  这时的大陈岛,积攒着那个时代最后的变数。期间,蒋介石曾3次视察大陈列岛,大陈岛、一江山岛都是他计划里反攻大陆的重要据点。

  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战役拉开帷幕,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协同作战,大陈岛最后的屏障被一举拿下,至今岛上还保存着当年战斗后留下的战壕和弹坑。

  2月8日,台湾当局下令“撤兵大陈”。蒋经国发动“金刚计划”,亲自指挥撤军,并将岛上1.4万余名居民全部撤走。

  整整4天时间,台州湾曾经最繁华的镇被移为一座“空城”,一切军、民用设施和物资全被焚毁,最后仅剩下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和一地废墟——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大陈浩劫”。

  这批迁徙的军民最后抵达台湾,并在那里落地深根……据说,如今台湾有18个“大陈村”,全都讲台州话。

  垦荒岁月

  过了一江山岛,上、下大陈岛也就不远了。离大陆渐远,海水也逐渐脱离了浑黄,显出一种淡淡的青色。极目远眺,两座郁郁葱葱的海岛,在粼粼的波光中仿佛散发着绿光,几十组高大的白色风机耸立林间,在呼啸的海风中缓慢而坚定地转动。

  如今,大陈岛已是一个热闹的渔港小镇,生活的便捷程度与大陆上并无二致。现在是旅游黄金季,岛上旅馆客房早已被游客填满,需要提前预定才行。游客一登岛,就迅速朝各自的目标散去,或是为风光,或是为美食,或是为逃离喧嚣,或是为历史……

  如果您遇见矗立于凤尾山顶的“大陈岛垦荒纪念碑”,请停下脚步,缅怀一下那些为大陈岛的今天献出青春的建设者们。

  大陈岛解放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重建工作。1955年4月第一批大陆移民进岛。1956年到1960年,在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倡导下,先后5批来自温州、台州等地的400多名青年,组成“垦荒队”开进大陈岛,翻开了大陈岛全新的一页。

  今年77岁的李京洲是最早一批上岛的青年垦荒队员。1955年,20岁的他离开温州永嘉,来到大陈岛垦荒,在这里他结识自己的终身伴侣,小他两岁的郑银蕊。据李京洲回忆,当年他们那一批垦荒队员,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仅14岁。

  开荒地、种蔬菜、植果树……没有肥料,他们得爬五座山岗,到五六里远的南田和山下挑;刚种上200株杨梅和向日葵,就被突然袭来的台风连根拔起;海岛上常年飞沙走石,房屋上的瓦片常常被狂风卷走,玻璃也经常被风中夹带的沙石击碎。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垦荒队员用自己的双手和青春,将一座荒岛建设成了东海明珠。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今天的大陈。

  李京洲至今还记得当年对祖国许下的庄严承诺:“背靠祖国河山,面朝祖国大海,肩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有一个困难就解决一个困难,有十个困难就解决十个困难。我们同边防战士一起,把大陈岛建设成可爱的家乡。”

  大陈岛南田山上的青少年宫,是人们回顾那段历史的好去处。里面陈列着200余件反映大陈垦荒精神和历史的各类物品,这其中就有当年团中央派代表专程送来的“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队旗。

  潮起“青春岛”

  随着海洋经济热潮的到来,大陈岛再次被推上了浪头。“十二五”开局之际,《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大陈岛作为“一核两翼九区多岛”战略的南翼,其作用和地位显得十分突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可作为台州绝佳的出海门户。

  大陈岛港口深水岸线资源得天独厚。2003年,交通部水运规划院在勘探测量后得出结论:大陈岛可建30万吨级兼靠40万吨级液体散装货轮泊位4个(上海洋山港可停靠10万吨货轮),20万吨级、10万吨级泊位6个,5万吨级以下泊位多处可建。大陈岛开发深水良港具有四大优势:水深良好、航道顺直、不淤、距离国际航道只有12海里,可满足30万吨级船舶24小时自由进出。这些有利条件是浙江省周边港口无法比拟的。

  为加快大陈岛开发建设,2004年台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提出了把大陈岛建设成为“三岛四基地”的总体发展目标。

  “三岛,就是生态岛、休闲岛和能源岛;四基地,就是海洋生态渔业基地、海岛旅游休闲基地、石油储运和风力发电基地。”按照这一准确的定位,大陈人充分发挥垦荒精神,掀起了新一轮建设高潮。

  这几年,大陈岛设立生态保护区,将洋旗岛等5大岛礁资源列入保护范围;投资近千万元,增设1.5万立方米人工鱼礁;政府投入上百万元,放养大批黑鲷、荔枝螺等各色鱼贝苗,休养生息,恢复元气;通过植树造林,大陈岛森林覆盖率恢复到56%以上,一个美丽的绿色之岛正在逐渐成形。

  除了注重生态环保,大陈岛还利用良好的风能资源,建起了34台750千瓦风力发电机,原本要只能靠柴油发电的海岛,如今平均每天向大陆送电60万度。超过25米的水深条件,也使台州炼化一体化30万吨码头、石油储运基地等大项目瞄准了大陈。

  环境优美,生活改善,本就“天生丽质”的海岛人气更旺了。借助一江山岛搞红色旅游,利用大陈岛本岛优美的自然风光开发海岛休闲度假游。2007年,约有5.2万人次上岛旅游,到2011年已达到近10万人次。如今,来往于岛陆之间的“庆达”号游轮几乎船船满载,周末时还需加开4个班次。

  当然,这一切距离开发大陈岛的真正目标,还很远。

  随着开发步骤加快,建一座跨海大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对开发大陈港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专家分析,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2.5公里的上海东海跨海大桥的工程技术条件远比大陈岛跨海大桥来得复杂。

  专家建议的跨海大桥的路线,目前有三条:其一,从临海市的头门岛向南,经一江山岛到上大陈岛,长度约 21公里,头门岛可开发成与大陆相连的头门港。其二,自上大陈岛的黄屿至西廊岛建设跨海大桥,海上距离22公里,再构筑西廊岛至三山头浅水区域约4公里的接线公路,北接十一塘新区,与规划中的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金台铁路相连,总投资约80亿元,建设期约3.5年,有利于中心城市的扩展。其三,从温岭市龙门岛向东到下大陈岛,长度约18公里,距离最短。

  结束了大陈岛的采访,我们来到下大陈岛客运码头,候船的游客早已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许多人大包小包地夹带着当地新鲜的渔货,朝登船口奋力挤去。

  上岸后,我们专门询问了关于大桥的消息,听说已有多名政协委员提交了建设大陈岛跨海大桥可行性提案。设想有一天:东部及中西部省、市的物资、集装箱通过金台铁路,从大陈岛港口出海,走向世界。那一天,应该是台州圆梦“蓝色”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陈丽惠)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2 龙岩苏区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