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旅游 > 红色游记 >

大寨:与共产党一起成长!

2012-10-10  本文来源于青少年爱国主义网    作者:青少年爱国主义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大寨60年变迁与共和国的成长史息息相关。解放前的穷大寨,住破土窑洞多、讨饭人多、光棍多。解放后,贾进才让贤,陈永贵担任党支部书记,从互助组开始,获得了昔阳县委授予的第一面奖旗,保存至今的这件文物里有许多故事。

  大寨,这个只有1.88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曾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圣地”。作为报社的记者,当年我在大寨住点采访过好多年。而今,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大寨早已撩去了神秘的光环,回归到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得实实在在。

  我从报社退休后,有好些年没回大寨了,但我的心里一直搁着大寨,我也常常从老友新朋等许多渠道打听着大寨的新信息。前些日子,我与大寨的当家人郭凤莲又通了电话,她说大寨早几年就被国务院文明办评为“文明建设先进村”,还荣获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我心底里真为他们高兴。

  听人说,郭凤莲如今喜欢给外地游客当“大导游”。在大寨展览馆里,她总要停在那幅大照片前讲上一阵子。那是1965年周总理第一次访问大寨时的留影。照片上身着花布衫一脸拘谨的女孩儿,就是18岁的郭凤莲。周总理与凤莲的姥姥坐在炕沿边正在拉话,老人问总理坐啥车来的,总理说:“飞机”。老人又问:“你住一夜,行不?”总理说:“工作忙,不能住!”当总理接过老人递上的窝头吃时,凤莲的姥姥说:“自己做的比买上的好吃。”总理点头微笑。

  大寨60年变迁与共和国的成长史息息相关。解放前的穷大寨,住破土窑洞多、讨饭人多、光棍多。解放后,贾进才让贤,陈永贵担任党支部书记,从互助组开始,获得了昔阳县委授予的第一面奖旗,保存至今的这件文物里有许多故事。1963年大寨战胜了特大洪灾,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寨人凭着一双手、两付肩、一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地苦干,硬是把“山高石头多,地无三亩平”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缴国家20多万斤余粮,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大寨展览馆里有一张“50条好汉”的集体合影,他(她)们是建设大寨的功臣,每个人的面孔我都是非常熟悉的:有赵大和、赵小和、石桂林三烈士,有先后去世的陈永贵、梁便良、贾承让等领头人,还有贾进才、牛国栋、李喜庆、贾根元等老人也已作古。我每次重见这张照片都不禁要落泪。值得欣慰的是:为报答这些为改变穷山恶水面貌付出一辈子心血的老人们,今日大寨实行了养老金制度,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每人发放养老金200元。

  如今游客参观大寨,喜欢走进宋立英旅游产品商店,这位年近80岁的女劳模还兼着签名售书——当然都是讲述大寨老故事的书。她的手指头也有故事。左手无名指短了一截,那是她母亲在生她时亲自用剪刀剪掉的。因为立英母亲生了8个孩子相继死去6个,信迷信的她想用这个残酷的法子留住女儿的性命。她的右手中指与无名指残缺,那是1963年抗灾救灾中为牲口铡草,怕卷在草中的小石损坏刀刃,她用手去掏石头,一不小心把手绞进了铡草机里!如今宋老用这双指头不全的手吃力地在作家文宏宾著的《流金岁月——贾进才、宋立英轶事》一书上写下“宋立英”三个字。游客打开书看到的是两个勤劳朴实的人,一曲艰苦奋斗的歌。

  宋立英家门对面是“铁姑娘饭店”。当年铁姑娘突击队中年龄最小的李元眼,如今当了奶奶和饭店“老板”。她还租用邻居六七眼窑洞,在高中毕业的儿子帮助策划下,把窑洞分别布置成为解放前、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的模样,一个窑一个样,时期不同,景致有别。游客在此“夜宿”,便可做个“六十年乡村居住变迁”梦!
(责任编辑:陈丽惠)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2 龙岩苏区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