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旅游 > 红色游记 >

传承革命精神,建设美好家园

2012-10-17  本文来源于中国网络电视台    作者:中国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皖派特色的村民新居,现代气息的文化广场,令人耳目一新;烈士陵园,红色文化长廊,又带有老区色彩。记者近日走进宿州市埇桥区桃山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和革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皖派特色的村民新居,现代气息的文化广场,令人耳目一新;烈士陵园,红色文化长廊,又带有老区色彩。记者近日走进宿州市埇桥区桃山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和革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漫步百米红色文化长廊,那一个个闪光的烈士姓名,那一段段风雷激荡的革命历史,让人肃然起敬。 “革命战争年代,俺村参加革命队伍的达百余人,40多位烈士为国捐躯,我父亲饶洪金就牺牲在淮海战役中。 ”村民饶恩夫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 2008年,村里开展新农村建设,全村一致同意首先修建烈士陵园,为烈士安新家,并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展示烈士事迹。 “俺经常到长廊里走一走,感觉烈士们就在眼前。 ”村民郭大盛说。

  “俺村建设新农村,提出‘传承革命精神,建设美好家园’,有了一股精气神,新农村建设得又好又快。走,看看俺村的小洋楼。 ”饶恩夫热情带路。

  白墙琉璃瓦,独栋小洋楼,家家院前一杆太阳能路灯,户户楼后一个新式垃圾桶,规划有序的村民新居让人眼前一亮。 “185平方米的住房,每平方米只花了500元,太划算了。村干部带头奉献,给全村人省下不少钱。”村民范正荣乐得眼睛眯成了缝儿。

  为节省有限的建设资金,村里许多基础设施都是“自力更生”。大冬天埋设1300多米长的下水道水泥管,村两委干部跳进没膝的泥水里,一干就是半个多月;不久,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村民们高兴地说:“过去一下雨,家家都要用锅碗往外舀水。现在好了,下点雨还不用穿胶靴。 ”出了范正荣家门,记者撞见一位村民正提袋向垃圾桶走去。 “以往垃圾大多随手扔,现在大家把环境搞好了,谁都不忍心破坏。而且,那么多革命前辈都在‘看’着俺们呢。 ”范正荣说。

  接过话茬,村民饶恩夫兴奋地说:“你看,那边文化广场上设施齐全,有健身器材,有高射灯,这可要感谢陈明智、陈明仁等几位老战士的大力支持啊。 ”广场上,40多位身穿粉红衣裳的老大娘边敲腰鼓边唱着歌:“孙象涵,游击战;李学智,似闪电;闫绍武,快如箭……”68岁村民宗丰美一口气把村里的革命事迹唱了个遍。不远处的篮球场上,十几位青年农民你争我抢、生龙活虎,他们刚忙完金针菇大棚里的农活,过来放松一下身心。 “全村有几十个农户都种金针菇,仅这一项每户年均收入就达5万多元。 ”一位青年农民说。

  文化广场边的静心亭里,几位村民正翻阅一本村民自编的《村志》。桃山村把编村志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事项,10多位党员干部精心搜集整理村里的历史沿革、红色事迹、烈士家书,将其编印成册,成为村民的学习读本。“先烈楷模炳史册,继往开来看后裔。昨日辉煌可圈点,今朝宏图更瑰奇。 ”村干部段世德手捧《村志》,抒发诗兴,引来村民的喝彩。

 

(责任编辑:陈丽惠)
相关阅读: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2 龙岩苏区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