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旅游 > 红色游记 >

走进鲁迅艺术学院

2012-10-23  本文来源于民族魂    作者:民族魂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鲁迅是我过当代的著名作家,他尖锐的笔锋在思想上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也就是在鲁迅旧址,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只有真正走进群众的文学才是有意义的文学。

        鲁迅是我过当代的著名作家,他尖锐的笔锋在思想上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也就是在鲁迅旧址,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只有真正走进群众的文学才是有意义的文学。

  5月23日,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0周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文联和中共延安市委、在延安干部学院联合举办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和代表来到70年前的实景地——位于桥沟的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真切感受历史,现场体验了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大众服务、进行文艺创作的激情。

  70年前,1942年5月2日—23日,针对延安文艺界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三次邀请在延安的部分著名文艺工作者100多人参加座谈,先后作了“引言”和“结论”两次讲话,形成了划时代的光辉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对延安时期乃至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文艺创作的繁荣,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在《讲话》中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鲁艺”(全称““鲁迅艺术文学院”)是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毛泽东对“鲁艺人”寄予厚望。“鲁艺人”按照《讲话》精神,组织创作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优秀剧目,如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等。这些经典作品,无一不是延安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和群众生活创作出来的,在当时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今天,也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红色经典”。

(责任编辑:陈丽惠)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2 龙岩苏区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