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新闻 > 人物访谈 >

宁波红军张更生:76年前给陈毅当交通员

2011-05-27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作者:张梅丹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在通讯技术匮乏的游击战争中,面对崇山峻岭、千崖万壑,靠的是交通员在各游击区之间的“穿针引线”。76年前,张更生就是其中一员。



老红军张更生接受记者专访 

  在通讯技术匮乏的游击战争中,面对崇山峻岭、千崖万壑,靠的是交通员在各游击区之间的“穿针引线”。76年前,张更生就是其中一员。

  1935年,15岁的张更生参加红军游击队。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跟随陈毅、项英在南方地区度过了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担任陈毅的交通员达3年之久,与这位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朝夕相处。20世纪60年代,张更生来到宁波工作,离休前任宁波地区公路段副段长。

  近日,记者前往宁波市第一医院病房探望了宁波惟一健在的老红军张更生。尽管年事已高,但张老看上去精神很不错。说起76年前跟随陈毅进行游击战的故事,年过九旬的张老顿时激动起来……

  15岁就当了陈毅的交通员

  “那年,我15岁,我记得是在10月份,我参加了陈毅、项英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张老原籍广东南雄,在家乡念过几年私塾,14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5年3月,陈毅与项英带少数人突围,到达中共赣粤边区特委、军分区所在地油山。他们急于找到一个熟悉情况又不易引起敌人怀疑的本地人来担任交通员,为各游击区送信、传递情报。

  张老记得,当时的北山区区委书记袁达焦推荐了他。就这样,年仅15岁的张更生被推荐给了陈毅。

  张老说:“我的任务是给陈毅当交通员,因为我从小在那里长大,对地形很熟悉,同时年纪小,不容易引起注意。”

  张更生后来才知道,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在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下,遭受很大损失,中央苏区日益缩小。1935年2月,陈毅、项英等率部突围,抵达赣粤边区游击区的中心油山,开展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陈毅、项英将赣粤边区划分为油山、北山、南山等5个区,将突围出来的千余人分为5个游击大队,以油山为中心建立秘密的交通联络网。而土生土长、对油山情况了如指掌的张更生,就负责书信、情报传递和人员护送工作。

  传递的情报只能记在脑子里

  油山,坐落在信丰、大庾、南雄三县边界,横跨江西、广东两省,邻近湖南。进到山里,只见山山相套,山湾相环,好像进到了迷宫。

  “那时候,整天在山里头跑,也没穿什么军装,当时见到陈毅,大家叫他‘刘老头’,而他们则叫我‘张小鬼’。”张老笑着回忆。

  “传递给你的情报,不能用笔记下来,只能在脑子里记住。”张老说,“带着情报上路,也根本没有交通工具,就是靠两条腿走出来,每天山里走上个二三十里很正常。”

  张老说,有些情报是口头一站一站传递的,有的不需要碰面,只在指定地点接头,拿东西。“往往只告诉你到哪里哪里拿东西,但到底拿什么、见什么人都不知道。”

  带着陈毅、项英惊险转移

  “记得1936年5月的一天,当时有人来找我,叫我去‘刘老头’那里。我到了他所在的山头,他说要想办法把他们几个人送走。”

  当时,国民党部队加紧了对南方八省游击区的清剿,他们猜测陈毅等红军领导人很可能在油山、北山一带,加紧了对这一带的围剿。陈毅、项英决定转移到其他游击区。

  “转移的路线中间,要穿越一条公路,是敌人的封锁线。‘刘老头’想到我,是因为我对那一带比较熟悉,我外婆家就在那里,小时候还在附近放过牛。”张老笑着说,“‘刘老头’说过,‘张小鬼,有办法’。”

(责任编辑:邹玉玲)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