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产业功能不断强化,旅游业亮点频现,成绩斐然。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旅游业取得了哪些成绩又获得怎样的启示?面对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旅游业又有着怎样的发展思路、寻求怎样新的突破?就此,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
记者:这些年我们都有一个非常深切的感受,那就是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您认为十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哪些发展成就?
邵琪伟:过去十年,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调整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
十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五方面:一是我国已经从旅游资源大国走向世界旅游大国。现阶段,我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均居世界前列。2002年到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从8.78亿人次增长到26.4亿人次,增长了200.8%,国内旅游收入由3878亿元增加到1.93万亿元,增长了398%,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从3680万人次增长到5758万人次,增长了56.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204亿美元增加到485亿美元,增长了138%,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出境旅游人数由1660万人次增加到7025万人次,增长了323%,在世界主要出境旅游国家中增长最快,成为全球第三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二是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出台,旅游业定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1年,国务院决定,每年的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同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下发了指导未来五年红色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性举措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是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旅游车船为代表的旅游接待能力持续增强,正在成为“中国服务”的倡导者和率先垂范产业。2011年,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3908家,旅行社23315家,各类旅游景区景点2万多家,旅游客车5.6万辆。持证导游员总数已达63万人,十年间增长近十倍。旅游与农业,与装备制造业,与金融、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加速了旅游投资和业态创新。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旅游业的现代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四是旅游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在世界旅游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为增强。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旅游业全面提前兑现了入世承诺,旅游相关领域逐步对外开放,国内许多旅游企业开始到境外投资经营。对外交流更加深入,已批准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由2002年的29个增加到目前的146个。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成效明显,内地与港澳双向交流人数已超过1亿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双向旅游交流市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务实推进,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向多领域多层次发展。
五是旅游业的经济拉动作用和对相关事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到GDP的4%以上,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旅游业对相关行业拉动作用明显,据统计,旅游消费对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和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此外,旅游业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消除贫困、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丽惠)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