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90岁的老兵姜立诚老人(左)擦着眼泪,与100岁的老战友韩玉衡(右)一起回忆往事。
两人为国民党第九战区战友,十几年前失去联系;北京湖南两地志愿者牵线助老人再聚。
分别时还是毛头小伙儿,再相见已两鬓斑白。分开64年后,昨日,100岁的老人韩玉衡与来自湖南的90岁老人姜立诚再相聚。他们两人曾是国民党第九战区的战友。
添置新衣进京见战友
“欢迎湖南抗战老兵姜立诚来京重逢九战区战友韩玉衡。”昨日下午,北京西站3站台,几名志愿者拉开条幅。
姜立诚今年90岁,生活在湖南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靠种地为生。由于生活困难,他80多岁时还下地干活。他写得一手好字,也常靠给别人写墓碑挣钱。韩玉衡已100岁,现居北京,退休前是一名校对员。
13时40分许,姜立诚乘坐的T16次列车缓缓进站。车门打开,头戴黄帽,身着深灰色呢子大衣、西装裤、黑皮鞋的姜立诚走下列车,虽已是耄耋之年,腰板仍挺得笔直。他凝视条幅数秒,立正行军礼。
“外公多少年没添过新衣服,这一身全是他出发前新买的。”姜立诚的外孙尹小田说,几天前,外公就开始为这次行程做准备,他们还专程从家带来一壶茶油和几盒茶叶。
看到姜老出站,韩玉衡的长子韩志强跑过来,握住老人的手说,“可来了,可来了。”
两老人相视4分钟不语
在前往韩玉衡家的途中,姜立诚一直攥着韩志强的手。
15时许,姜立诚一行到达韩玉衡的家门外。屋门一打开,姜立诚左右环顾,寻找老战友的身影。往卧室里走,看见韩玉衡笔直地站在床边,姜立诚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四只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位老人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相互端详着对方微笑。
“不容易啊,都100岁了,还能再见到。”4分多钟的对视后,姜立诚先开了口。
“你和其他人还联系过吗?”韩玉衡问。
“都没有联系了。”姜立诚说完,两位老人的手握得更紧了。
送字画谢“救命之恩”
交谈中,“长沙”、“汝城”、“南京”等这些他们有过共同回忆的地方,成为频繁出现的词语。可由于两位老人耳朵都背了,加上都说方言,很多时候需要身旁的晚辈翻译。
姜立诚回忆,在九战区时,他们一直以兄弟相称,“我叫他老韩,他称我诚弟。”生活中,老韩像大哥一样照顾他,还曾救过他的命。
1944年的一天,两人一起去镇里的一个水潭游泳。水潭里有一处漩涡,韩玉衡个子高,力气大,一下就跳过漩涡,姜立诚个小,力也小,这一跳被漩涡卷到了泥里。韩玉衡见状潜进水里将姜立诚拖了出来。
昨日,姜立诚还给韩玉衡送上两幅他写的字画,在字画中,他称韩玉衡“恩兄”,“就是这当年的救命之恩。”
这是姜立诚第一次来北京,今明两天他打算在北京转转,和韩玉衡叙叙旧,初步计划下周二返回湖南。
■ 故事
父亲常念叨 儿子网上寻到线索
1938年3月,韩玉衡和姜立诚在国民党第九战区相识,那时韩玉衡25岁,在司令部作通讯兵,姜立诚时年15岁,是司令部的文书。
姜立诚说,抗战胜利后,他和韩玉衡等战友分别。1946年,国民党对当年的官兵进行登记后,他和韩玉衡又到了南京,加入陆军总司令部,再一起被分配到徐州当兵。1949年,由于不愿打内战,他与韩玉衡等7人响应程潜和平解放湖南的倡议,在长沙袁家岭报名参加陈明仁部队起义。来到部队后,姜立诚回家探亲,不料返回时未能赶上部队,只得返乡。从此,他与韩玉衡再也没见过面,仅通过书信联系。
十几年前,两人因故失去了联系,从此再也没有对方的消息。
韩玉衡的长子韩志强说,几十年来,父亲常把当年战友的名字挂在嘴边,希望有生之年能再重聚。今年夏天,韩志强开始在网上搜索这些名字,找到了一篇关于湖南老兵姜立诚的报道。他将这个线索告诉了北京老兵关怀计划执行团队的志愿者周德全,周德全又与湖南的志愿者取得联系,并核实到姜立诚正是韩玉衡的战友。
在两地志愿者的“牵线”下,韩志强联系上了姜立诚的家人,并商定在北京见面。
湖南的志愿者们还为姜立诚安排了体检,确保老人的身体能够承受这次远行,同时,全国的志愿者发起募捐,共为老人筹集了5000余元,用于老人的路费及在北京的开销。
(责任编辑:张雪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