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在第5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开幕式上,德国总统高克发表了一篇讲话,主题是“未来德国在世界上的作用”。高克提出,德国今后应当奉行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要“更早、更坚决、更具实质性地参与”国际事务。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和国防部长冯德莱恩在“慕安会”期间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认为德国今后“不能只站在圈外发表评论”,而应成为直接的“参与者”。3位德国领导人的主张明显与德国上届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相对“保守”的立场不同,因而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多年以来,德国的“作用问题”一直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在德国国内和欧洲范围也时常受到热议。舆论认为,德国在经济上是强者,但在国际政治中却总是一个“旁观者”。由于历史原因,战后的德国在外交上长期保持低调,在军事行动上更是小心翼翼。虽然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德国就开始向海外派兵参加维和等军事行动,但德国军人总是“躲在”其他国家部队身后,主要承担后勤保障等辅助性工作。而每当国际上爆发危机和冲突,德国往往在是否出兵问题上犹犹豫豫、躲躲闪闪。不久前,德国一位资深记者在报刊上撰文批评德国出兵阿富汗的做法,说德国派到阿富汗的部队多年来只是“龟缩”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很少迈出军营,参加这样军事行动有何意义?
那么,德国领导人为什么今天要提出积极进取的外交政策,它的具体构想又是什么?
不久前,德国政府智囊——“德国科学政治基金会”与“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联合发表了一份题为“德国外交战略要素”的政策研究报告。该文件是50名德国政界和外交、安全政策领域的高层人士通过历时近一年的研讨得出的结论性报告,从中或许可以窥见德国“新外交构想”产生的背景和具体内容。
报告认为,当前美国的力量受到削弱,欧盟的麻烦多多,因此德国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未来的世界政治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如今的德国比战后各个时期的德国都要强大。“日益增长的实力赋予德国新的影响力”,使之有理由“重新考量它的对外关系。”其三,奉行“积极外交”已是德国各方的广泛共识,而且也已被欧洲邻国们慢慢接受。因此,德国应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一个直接的“参与者”。
至于德国“进取外交”的具体内容,概括报告的观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要与传统盟友,即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打造未来的世界;二是对新兴国家要“拉”,即通过合作将它们“拴在”西方建立的国际秩序中;三是对“麻烦制造国”要“打”,必要时德国可派兵直接参战。
从近期德国媒体的报道看,加强海外军事参与是德国“进取外交”的一项具体内容。最近,德国前国防部长吕厄在报刊上撰文说,德国以往在军事安全上一向被动,这种状况与在欧洲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德国很不相称,“有失体面”。因此,“德国新政府必须担起责任”。吕厄及一些人士主张,作为第一步,德国可出兵马里,以缓解在那里作战的法军的压力。
不过,近日也有几位德国的外交政策专家指出,总体来说,德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在基本方针和原则上并没有改变,保持连续性仍是德国外交的重要特征。因此,切不可认为德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德国奉行“积极外交”是因应形势变化的一种调整,而加强海外军事参与也只能在欧盟的框架内和与盟国密切协同的前提下实施。
(责任编辑:苏红网)带伤也要赶上大部队的 | 鄱阳湖公路被淹汽车“ |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