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新闻 > 主编推荐 >

乡土文化课:减缓传统文化消亡

2012-11-09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在我们日常的印象里,贪玩的孩子似乎都不是好学生,但到了南京弘光中学这里,惯例被打破了。不爱玩不会玩的学生,有门课肯定要挂红灯。近日,南京弘光中学初一初二学生多了门新课程乡土文化课,学生们1年至少要玩20个景点,否则有挂科危险。(11月8日《现代快报》) 乡土文化,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寸之间,身边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寸土地,都是乡土的印迹;陌生的是,在城市中奔突忙碌的我们,却常常游离于乡土生活之外,有意无意忽视与乡土亲密接触的机会,哪怕是身边的一处历史遗迹,一个地理景点,往往都成为被遗忘的风景。 设立乡土文化课,很显然,就是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不再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路途阡陌中,去亲近自然风光,了解历史人文。就像诗人海子说的那样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劈柴喂马,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取个温暖的名字。这真是很多人都为之神往的生活呀! 寻访一些当地的名胜古迹,了解一门自己家乡的文化,听一段家乡戏,让这些本该融入生活中的细节变成考试的科目,也不失为一种对于减缓传统文化消亡的补偿性做法。

  在我们日常的印象里,贪玩的孩子似乎都不是好学生,但到了南京弘光中学这里,“惯例”被打破了。不爱玩不会玩的学生,有门课肯定要“挂红灯”。近日,南京弘光中学初一初二学生多了门新课程乡土文化课,学生们1年至少要玩20个景点,否则有“挂科”危险。(11月8日《现代快报》)   

  乡土文化,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寸之间,身边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寸土地,都是乡土的印迹;陌生的是,在城市中奔突忙碌的我们,却常常游离于乡土生活之外,有意无意忽视与乡土亲密接触的机会,哪怕是身边的一处历史遗迹,一个地理景点,往往都成为被遗忘的风景。  

  设立“乡土文化课”,很显然,就是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不再“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路途阡陌中,去亲近自然风光,了解历史人文。就像诗人海子说的那样“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劈柴喂马,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取个温暖的名字”。这真是很多人都为之神往的生活呀!      

  寻访一些当地的名胜古迹,了解一门自己家乡的文化,听一段家乡戏,让这些本该融入生活中的细节变成考试的科目,也不失为一种对于减缓传统文化消亡的补偿性做法。


(责任编辑:陈丽惠)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