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利比亚局势发生动荡,迫使中国央企实施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员撤离行动。虽然员工安全撤回来了,但滞留在境外的大量财产和资金如何保全,至今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进程明显加快,按照国资委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仅中央企业就投资设立境外单位近6000户,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这么大一笔资产的安全性隐患,在利比亚动荡中得到了充分的暴露。
“这个事件给我们的教训,就在于企业在走出去时,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然后才是克敌制胜。”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周纪安20日在“2011陆家嘴论坛·浦江夜话”上表示。
按照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熊志国的分析,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市场化的风险,如资产价格波动,可以通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加以对冲。二是非市场化的风险,如市场准入、法律法规和恐怖袭击等,这需要通过国际通行的办法--保险加以化解。
遗憾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时的投保意识并不强,对这一工具的运用也不够熟练。有统计显示,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承包的工程项目涉及合同金额188亿美元,但后来获得的保险赔付不足4亿元人民币。
“动荡发生后,我们听到很多抱怨,说保险公司赔得不够多、不够及时。”周纪安说。但这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不熟悉保险工具有关。比如,部分企业投了工程险,但战争是工程险的除外责任。其实大部分企业都没想到,除了商业保险外,还有政策性的保险可以承担战争导致的经济损失。
除了保险意识亟须跟上外,企业本身还有很多待改进的地方。国内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庄国蔚称,“走出去”的一大要诀是“胆大心细”.
金融危机爆发后,光明食品集团接连实施了六项大手笔的并购案,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庄国蔚称,这其实是集团“厚积薄发”的结果。
光明食品集团于2006年由上海三家大型食品企业整合而成,在成立后的三年内,光明集团在对外并购上基本没有动作。按照庄国蔚的解释,这段时间主要是梳理资产,确立好自己的产业优势,“练好内功才能走出去”。
(责任编辑:林斌)![]() | ![]() |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6-02儿童成人化,父母感慨伤不起
- 06-02纪念国之瑰宝宋庆龄逝世30周年
- 06-01红色体验游之革命温泉小镇——新泉
- 05-30年年好•节节高——成功之旅
- 05-27红色体验游:红色小上海——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