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新闻 > 热点聚焦 >

《红色少年》与时代共成长

2011-08-10  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中共建党90年来,青少年儿童英雄人物形象如何用舞蹈语汇梳理?一台以名为《红色少年》的儿童情景歌舞剧日前在四川成都上演。

  中共建党90年来,青少年儿童英雄人物形象如何用舞蹈语汇梳理?一台以名为《红色少年》的儿童情景歌舞剧日前在四川成都上演,这不仅是中国第一台红色历史为主题的儿童歌舞剧,更史无前例地从全川选拔了650多名儿童舞蹈演员,其中有少数民族、灾区儿童,也有在国内外获奖的舞蹈苗子。

  在时长60分钟的《红色少年》的《序》、《昨夜星光》、《祖国花朵》、《未来家园》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5个篇章中,观众并没有被英雄化的强势表演和叙事方式裹挟,而是在温暖而又梦幻的情境中,忆起一段段旧日岁月与历史瞬间。

  “倍儿洋气”的红色歌舞剧

  “用有效的形式向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全社会面临的难题,所以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做出了这次尝试。”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黄启国介绍说。于是,观众看到了一台“倍儿洋气”的红色歌舞剧。

  开场,星光点点,载着妈妈和女儿的“云朵”从舞台左上方飘入。“妈妈,给我说个故事吧。”于是,年轻的母亲为年幼的女儿详述“那过去的故事”,从《二小放牛郎》到《草原英雄小姐妹》,从《让我们荡起双桨》到《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曲伴奏下,演员们的舞蹈表演颇具张力,展现出新时代青少年儿童的独有风貌。

  “我们将与国家、与党之间的"大爱",附着于孩子与母亲的"小爱"中,用生活的、感同身受的方式,让"红色史诗"从这个时代大背景下一跃而出。”总顾问、四川省文联主席郭永祥说。“对青少年的教育不是被动说教,不能用大人的方式给他们"灌"。尽管一部剧迎合三四代人的口味很难,但我们努力将严肃的政治议题变成活泼而富有浪漫色彩的舞蹈语汇。”黄启国说。

  慎用“四川元素”

  《歌唱二小放牛郎》中“刺刀”场景的表演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巨大考验,如何让孩子们不忘历史,又不使场面过于“血腥”?导演组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舞蹈开场,四条红绸铺满舞台,一群由四岁半小朋友扮演的“牛牛”次第上场。“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上面”响起时,退场的红绸再出,盖回,最后场景定格在王二小“重生”和他的牛群、心爱的竹笛在一起。“我们放弃了泼墨般抨击式的表现,用了虚化的手段,舞台上过于写实会让演员和观众不舒服。”执行总导演杨佳佳说。
(责任编辑:邹玉玲)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