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学教科书里,有一篇课文题目是《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总司令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部队和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到六十年代,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已在中学校园广为传颂,我一直记忆犹新。那时候只知道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红军的根据地。
百闻不如一见,今年四月下旬,我有幸随旅游团队到井冈山观光。这个昔日曾是战火纷飞的地方,已发展成一座海内外闻名的花园式旅游城市。我们乘坐大巴沿着曲折的盘山路,半个多小时到达黄洋界。黄洋界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位于井冈山西北17公里处,海拔1300多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要,气候变化万千,经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保卫井冈山的一次战斗就是在这里打响的。当时国民党集聚了近四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进行围剿。红军留守部队仅有两个连的兵力驻守在黄洋界哨口,而且弹药很少。在这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第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和团长朱云卿决定率部队坚守。他们借助当地赤卫队和群众的支持,凭借黄洋界哨口险要地形,采取了挖战壕、埋竹钉、设路障、放鞭炮等多种方式,与来犯之敌展开了一场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游击战。一天激战中,红军用步枪和石头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歼敌二百多人,而且敌军的指挥部被红军的迫击炮仅有的一发炮弹击中。吓得敌军魂飞胆寒,误以为红军的主力开始进攻了,几个团的兵力在夜里便全部撤出黄洋界。这次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是我军革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黄洋界也因此而闻名天下,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就是为这次战斗胜利而写的。
听完导游的介绍,我似乎忘记了自己花甲年龄,忘记了几天来的疲劳,使尽全身气力登上了由147个台阶组成的“好汉坡”。黄洋界哨口展现在眼前。山顶上,南侧是由朱德亲笔题字的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北侧是刻有毛主席手写体《西江月·井冈山》诗词的巨幅横碑。哨口下边是炮台遗址,那台击中敌军指挥部的迫击炮已成为重点文物,英姿尚在。站在炮台向北远望,山势险峻,高不可攀的景象尽收眼底。转过一段山间小路,又来到了当年红军哨口的营房。这是一栋土木结构,营房内虽然没有当时红军用过的实物展示,但身在其中,感觉又处在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山坡上无数棵苍松翠柏像无数英烈挺立的雄姿,浩气长存。
在井冈山晚饭的餐桌上,摆满了以红米饭、山野菜和南瓜汤为主的农家饭,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我知道这些饭菜也是当年红军很难吃到的美味佳肴了。我大口大口地品尝着,回顾革命老区人民的伟大过去,回顾我党我军在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那种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大无畏品质!
(责任编辑:邹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