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必须下基地、下工厂、下农村
沂蒙是一片红色沃土。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曾诞生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众多铭刻在史册上的英雄儿女……他们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他们所缔造的沂蒙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被临沂大学视为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
临大宣传部长张立富向记者介绍说:“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个,地市级教育基地40多个。还有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历史纪念馆、沂蒙精神展馆、孟良崮纪念区、红色首府纪念区、红嫂故里纪念区等。”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领悟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临大规定,每个学生“下基地”时间不得少于10天,而且必须完成一篇有质量的下基地调查报告。学校还规定,学生必须结合专业特点下农村、下工厂搞调研,时间各不少于10天,调研期间与农民、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切身感受农村、工厂生活,增强动手能力,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三研”、“六项活动”传播、提升红色文化
“我们通过 三研 ,即研编红色教材、研究红色课题、研发红色产品,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专门成立了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教研室,自编《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系列教材,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让学生愿读、爱读。”临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东升向记者介绍说,从2012年3月起,《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将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依托山东省红色文化产业研发基地,临大积极研发红色产品,拍摄了系列电视理论专题片,编辑了系列红色文化丛书,临大电视制作中心拍摄的专题片《沂蒙》和《沂蒙精神颂》获得山东省精神文明精品工程奖。
在新生中开展军训活动,邀请老红军、沂蒙六姐妹等与学生交流;每年开展一次红歌大赛,让红色歌曲至少一个月时间成为校园“流行歌曲”;每年举行一次红色运动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历史;鼓励学生创作红色文学,举办红色演讲,在校园普及红色文化理念等六项活动,亦成为在师生中传播红色文化的活的载体。
红色文化的浸润、熏陶,使得这所大学学生的思想品格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升华。2009年,临大在校生孙莎莎、刘秀祥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0年,孙莎莎又被授予“山东省十大孝星”;2011年,在校生吴若飞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责任编辑:邹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