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光荣的土地,一代代英豪为了“红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里被誉为“三明市革命烈士第一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人口仅700人,却有200余人加入红军,其中93人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在这里,我省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张仁和12年如一日,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赢得了全村群众的尊敬;
这里,就是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闻名遐迩的客家祖地,名贯中华的中央苏区。
初夏时节,走进石碧,宽阔的过境公路两旁,漂亮别致的客家骑楼鳞次栉比;村口,总投资1.2亿元的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施工现场机声隆隆;田里,村民们正忙着打顶、除草……
近年来,石碧村党员干部弘扬红军精神,沿着张仁和的足迹,领导全体村民加快建设“边贸重村、文化名村、和谐新村”,石碧旧貌换新颜。
2005年,石碧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602元;2010年,人均年收入达到5850元。村里90%的农户住上了新房,都是三层半、造价20万元以上的。全村平均每10户人家,就有一辆小车。
宽阔通畅的石碧新街(林辉 摄)
拥堵不堪的石碧旧街(林正添 张瑞兰 摄)
“原先马路只有9米宽,两旁全是两层的土坯房。”老党员张仁谱说,以前,每逢圩日,四方八邻乡亲沿着9米宽的国道摆摊点,交通拥堵不堪,行人怨声载道。
2001年,张仁和请来市里的专家,编制了《石碧村建设规划》。按照规划,他带领村两委着手实施主街道拓宽改造、小区建设和客家边贸市场建设。
张仁和殉职后,新任村两委班子接过“接力棒”,至2008年,长1000米、宽30米的石碧村主街道,以及商住合一的108户的农民新村全部建成。去年,村里又花了16万元安装主街道路灯。
“每天晚饭后,就到街上走走,店里逛逛,路灯亮堂堂的,一点不比城里差。”今年73岁的张仁谱是烈士的后代,叔父曾经在宁化县苏维埃政府担任秘书,后来在瑞金牺牲。他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烈士遗属补贴最早是每月15元,现在提到500多元。”
张清福介绍说,下一阶段,村两委将着力开拓创新,做强客家祖地旅游产业,创建全国优秀生态村庄,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
目前,石碧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的建设如火如荼,旅游产业的前景已经开始显现。村里现有的5家擂茶馆、4家小宾馆生意红火,接下来,村里准备规划建设客家特色擂茶庄,引导从业群众集中入驻。
石碧,这块红色的土地,跨越发展的新画卷已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