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红色新闻 > 苏区新闻 >

“四贤”与匡山

2012-07-17  本文来源于浦城政府网    作者:张先强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新近在浦城县城市东南门户的三角地带矗立着“匡山四贤”雕塑,一代名臣章溢、刘伯温、宋濂、叶琛神姿栩栩,仿佛向今人叙说匡山卧虎藏龙那段历史。
        新近在浦城县城市东南门户的三角地带矗立着“匡山四贤”雕塑,一代名臣章溢、刘伯温、宋濂、叶琛神姿栩栩,仿佛向今人叙说匡山卧虎藏龙那段历史。

        “四贤”隐居让匡山更负盛名

        匡山位于我县东部与浙江省龙泉市接壤处。以葛藤岭为脉源,周遭约50公里。因该山“四周奋起,而中窊下,形似匡庐”而得名,其主峰匡山斗(又称天山斗)海拔1349.9米。环匡山斗有多座千米以上高峰,犹如众星拱月,遥相呼应。匡山森林蓊郁古木参天,奇岩怪石遍布,峰峦云缠雾绕,山涧飞瀑流韵,可谓纵目成胜,佳景珠联。
匡山素负盛名,宋代就得到开发,在山建庵修炼。而令形境愈益焕发的是元末时期章溢、刘伯温、宋濂、叶琛在此隐居。章溢自号“匡山居士”,将匡山看松庵重加修葺,并新建茅屋12座,取名“苦斋”,栖身立足;刘伯温在此写下《苦斋记》;宋濂在此著有《匡山章子看松庵记》。 “四贤”隐居之后,匡山名声大噪,各地文人墨客,特别是浙江才俊学子,纷纷慕名而至。王禕《匡山诗序》、袁华《匡山五咏为处州章溢赋》等,一时文人墨客以景赋诗文,秀语奇辞层出不穷。

        章溢是浦城人章仔钧第19代孙

        章溢(1314-1369年),字三益,其故里在今浙江龙泉市八都镇章府会村横溪自然村。章溢系章氏先祖浦城人章仔钧第19代孙,官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
元至正十一年(1351),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次年汉水流域的徐寿辉麾下义军自福建攻入浙江龙泉。章溢以捍卫乡里为号,出面组织武装,对抗起义军获胜。镇守处州(今丽水)地区的元将石抹宜孙保举他出来做官,章溢深知元朝大势已去,坚持不受。后来干脆让儿子章存道率领所掌握的地方武装守住龙泉,以“保障州里”,自己则躲到与龙 泉毗邻的浦城匡山结庐隐居。
此后,章溢秘密修书给刘伯温、叶琛和宋濂。其时朝庭江浙行省发布征辟章溢为浙东元帅府佥事,刘伯温为处州路总管府判官,叶琛为处州路总管府治中,宋濂也有任用。对于元朝的笼络封官,他们都不为所动。接到章溢信函,他们立即潜入匡山会晤。

        刘伯温隐居匡山读书论政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南田乡(今属浙江文成县)人,元末进士。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善文章,通天文,著有《郁离子》,以寓言形式批判元末暴政。为朱元璋征战筹划用兵,参与机要。明洪武元年,与章溢同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洪武三年,封诚意伯。
接到章溢信函,刘伯温来到匡山与其会晤,他谙熟风水之说,细看匡山景境,连声叹曰:“果然好去处!”,谓其山乃胜龙泉凤阳山,但其峰峦自立,秀木深谷,险崖飞瀑,皆得天趣,实为“上应星宿之地,人居土葬皆宜。”一住下来竟舍不得离去。

        自此以后,匡山便成四人避世修身之所。或小住,或长歇,刘伯温等每年都来匡山与章溢相聚几次,读书论政,激扬文字,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刘伯温所作《苦斋记》,认为苦斋寓意有二:一是匡山山高地寒,草木果实多苦味;二是章溢择此结庐隐居,是取孟子所谓“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训诲。

        宋濂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县(浙江金华市)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与刘伯温、章溢、叶琛隐居匡山,修道著书。

        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伯温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匡山章子看松庵记》籍物喻理,托之以自励,生发“匡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责任编辑:徐科军)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