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红色新闻 > 苏区新闻 >

武夷山:智慧旅游城市三变

2012-09-10  本文来源于武夷新闻网    作者:朱海华 郑晓强 金文莲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武夷山市正发生着变化:从自然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从旅游景区向旅游城市转变,从以旅游业为支柱向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转变。

  武夷山市正发生着变化:从自然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从旅游景区向旅游城市转变,从以旅游业为支柱向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转变。

  而事实是:去年,武夷山市接待游客724.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3.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03%、15.92%。

  成绩如此骄人,缘何主动求变?

  武夷山市市长徐春晖给出了答案:“随着游客消费方式转变、高铁时代即将来临、游客需求增强等,广大游客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武夷山市旅游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与之不相适应的短板。”

  唯有变,才能长兴盛。

  A 自然观光→休闲度假

  【问题】 武夷山市旅游资源富集,但目前仍主要停留在观光旅游阶段,旅游主要模式还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大多数游客缺乏对环境景观的深度感知、对文化底蕴的深度体验。如何让走马观花的游客“慢”下来?

  【解题】 充分发挥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完善配套设施,形成适宜休闲度假、养生怡情的旅游环境,延长游客在武夷山的停留时间。

  8月30日,天游峰景区门口,上海游客林有福手持一卡,等着检验。“凭这卡,我这一整年都不用买票,想来几次就几次。”退休后,他常到武夷山“爬爬山,看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不久前,他甚至在该市买了房。

  这张银行卡般大小的卡片上,印着“武夷山慢游卡”。

  今年5月,武夷山市发行“慢游卡(自游卡)”,票价500元,持卡本人可在一年内不限次数游览武夷山景区。“旨在倡导武夷‘慢生活’的低碳旅游方式,巩固客户群体,逐步提升景区旅游品质。”武夷山景区党工委副书记余泽岚说。

  除了“慢游卡”,武夷山于去年12月推出岸上九曲慢游道、岩骨花香慢游道、绿野仙踪慢游道等3条各具特色的慢游道;去年冬天开始,启动“月月彩”计划,让武夷山景区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绽放,让“慢游”途中多道亮丽的风景线。

  “自然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游,不能只在传统的主景区做文章。”武夷山市分管旅游的副市长张贤军介绍,一方面,该市正着手开发当地独特的养生资源,建设彭祖养生基地、中信集团武夷山养生度假基地、武夷山天和国际康养中心等;另一方面,把乡村休闲游作为武夷山大旅游的有效延伸,发展下梅、城村、曹墩等特色乡村,依托朱子文化,结合五夫“万亩莲塘”等特色产品打造季节性旅游休闲产品。

  尽管转变刚起步,但“慢游”的人已逐渐变多,安邸青年客栈的住客随之也多了起来。

  客栈的主人杨永莉,本身就是武夷山的“慢游”客。主业在福州的她,因迷恋武夷山水,去年9月在武夷山山脚下的兰汤村开起客栈。客栈,规模不大,住的客人“与其说是来旅游,不如说是来享受武夷山的‘慢’生活”。有些游客,一待就是一两个月;而有些隔三岔五就会“回到”武夷山,住上几天。

  B 旅游景区→旅游城市

  【问题】 多年来,当地财政很大一部分投入景区建设,而对城区“欠债”较多。如今,城区格外逼仄。而度假区的旅游接待水平也还偏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如何拉开框架、全面提升,以应对“高铁时代”游客量的激增?

  【解题】 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综合体,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把城市也建成旅游景点,让“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向城区拓展。

  近日,记者前往武夷山度假区采访。可是,从武夷山市区往度假区的武夷大道因施工改造而部分封闭。

  驾驶员小李不得不绕道。不过,他毫无怨言:“原来,这只是条普通的交通要道,双向4车道,常拥堵;改造后,将变为双向6车道,多了绿化带,多了非机动车道。到时,路好走了,也变美了。”

  路,武夷山市发展的热词。大王峰路C段等老路,改造中;北城大桥等新路,已贯通;滨溪路等休闲观景道,即将完工……

  这些路,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承接一条更大的路——高铁。京福高铁福州至武夷山段,预计一两年开通。

  “这将极大助力武夷山跨越发展。届时,游客井喷式增长在所难免。若我们准备不足,游客反而可能成为匆匆过客,最终导致游客量增加、消费量降低的局面。”武夷山市委书记梁伟新指出,转变城市功能迫在眉睫,必须变“旅游景区”为“旅游城市”,让游客对武夷山市恋恋不舍。 (责任编辑:李瑞麟)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