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新闻 > 苏区新闻 >

兴国方石岭战斗:漂亮伏击战见证人心向背

2014-03-05  本文来源于中国赣州网    作者:刘善盛 刘念海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方石岭位于兴国县崇贤乡贺堂村境内,与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相邻。方石岭说是岭,其实是一个隘口,这里见证过第三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方石岭战斗。
方石岭位于兴国县崇贤乡贺堂村境内,与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相邻。方石岭说是岭,其实是一个隘口,这里见证过第三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方石岭战斗。“有这样的隘口,难怪能打胜仗!”不少来到方石岭的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的确,这条不足4米宽的隘口,长度足足有七八公里,而且全是陡峭的下坡山石道路。红军当年正是在此设伏,全歼了毫无准备的国民党军队一个整师。当我们今天来到这里,探寻当年的战斗情形时,不难发现其中一些耐人寻思的细节。



 

方石岭的传说

据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方石岭原来并不叫方石岭,而是叫尖石岭,因为这里不长一草一木,整个山岭光秃秃的,一块块石头都是尖角嶙嶙。后来为什么又叫方石岭呢?

据史料记载,方石岭得名源于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唐朝有一个和尚,从河南嵩山徒步来到吉州(今吉安市吉州区)的紫光寺讲经。路经尖石岭时,见周围崇山峻岭,树青青草青青,山道回转通幽径,唯独这岭上干干净净,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他站在岭上长叹一声:“阿弥陀佛,为何一草不长,一木不生,天生的山必长草长木,此何独不然?”他决心要让这座尖石山上长出青青的草,葱茏的树。于是,他打坐在岭上最高的石尖上,心中虔诚默默祷告:苍天有知,让它长出草木。他接连三年打坐,尖石被他坐成方石,也因此感动了天神,让他的每一滴汗水化作草木,三年后造就了绿茵茵的青山。据说,至今方石岭上还保留有那和尚打坐的印痕,当然,至于具体在哪,却没人知道。


警戒敌军刚撤,红军赶到设伏

崇贤乡贺堂村白石村民小组位于山巅的一条峡谷内,峡谷中间是一个仅数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内有一座清代的万寿宫。在万寿宫的正门两侧墙体上,我们至今还能清晰地看到第三次反“围剿”时期红军用白石灰涂刷的宣传标语:“你们不要替当官的卖命,你们起来解除痛苦当红军去”“赶快带枪当红军”……

兴国县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胡玉春向我们讲述了方石岭战斗的经过。这场战斗是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

1931年9月7日,红军发动高兴圩之战。高兴之战结束后,国民党军第九师改道从方石岭逃往吉安东固,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从兴国县城赶来掩护第九师撤退。

9月14日,国民党军第九师、第五十二师从兴国县高兴圩一带匆匆赶到白石,一万多人马把峡谷挤得水泄不通,而村庄西北的方石岭隘口仅4米宽,是兴国通往吉安东固的唯一通道。隘口最窄处建了一座供行人遮风避雨的茶亭。一天时间,国民党军只走完一个师,还剩第五十二师留在白石。天黑了,悬崖边的崎岖山道难行,穿着大皮靴的国民党军无可奈何地留在白石宿营。

9月15日早晨,大雾弥漫。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师长韩德勤前一天晚上派往方石岭隘口茶亭警戒的一排士兵,为了回村里去吃早饭,天刚亮就全部撤了。国民党兵前脚刚走,红军正好后脚就赶到了。看到隘口茶亭无敌军守卫,红四军军长林彪大喜,立即下令占领隘口的两处山头,将全部机关枪集中起来封锁隘口。国民党军做梦也没有料到,天亮后自己刚撤出,这个4米宽的隘口,已经处在红军几十挺机关枪的严密封锁之下,连一只麻雀也飞不过了。

9月15日上午9时,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列队开往隘口时,红军暴雨般的子弹让国民党军的士兵像割倒的稻子一样成片倒下。为了夺路逃命,韩德勤驱赶士兵拼命冲锋,隘口两边山坡很快躺满尸体。上午11时左右,红军从四面山上发动总攻。这一仗,红军将敌第五十二师全部消灭,缴获步枪4500多支、机枪70多挺、花机关(冲锋枪)20多支、骡马200多匹、子弹120万发。


“白石还有一条小路通往东固”

在方石岭隘口,当年战场上的茶亭至今还在。近年来,为发掘和整理史料,胡玉春坚持骑着摩托车跑遍了整个兴国县境内。有一次,当他寻访至方石岭茶亭里休息时,遇到一位挑柴路过的当地老人。老人说,他的母亲就是在那次战斗中被国民党军打死的。他母亲穿一件大红衣裳,躲在山顶柴窑里,被站岗的国民党哨兵远远望见,隔涧一枪把她给打死了。

“国民党兵的枪法蛮准!”老人感叹地说。不过,老人说:“其实,白石还有一条小路通往东固,如果有本地老百姓带路,国民党军队可以从大乌山(注:方石岭附近的一处地名)那个方向逃出去。”当然,当地老表没有人给他们带路。

据史料记载,韩德勤被俘后,头上包圈纱布扮成伤员。当红军清点俘虏时,红军的一名士兵问韩德勤是做什么的,韩德勤谎称是伙夫。于是,红军给他发了3块大洋路费。韩德勤在路上走了4天才逃出苏区。而五十二师参谋长罗铁华则冒名顶替,代韩德勤做了俘虏。抗日战争时期,韩德勤任江苏省主席,指挥顽军进攻新四军,陈毅在一次谈判时,曾当众开玩笑要他归还当年在方石岭领走的3块大洋。


一名护路工与方石岭

胡玉春告诉我们,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方石岭隘口建了一幢养路道班房。道班房有个叫王连保的工人,负责养护从山下新开辟上来的一条砂石公路,他默默地在山里劳动着,曾被评为全省的劳动模范。

王连保是胡玉春童年时代的忘年交。胡玉春上小学的时候,学生们都喜欢扛一杆木头的红缨枪上学。王连保看到胡玉春也扛着一杆木头的红缨枪,觉得好笑,就说:“这假红缨枪有什么用,下次我上山去给你找一把真正的红军的刀枪给你。”对于王连保的话,胡玉春有点不相信:“怎么贺堂的山上会有红军的刀枪?”王连保给胡玉春详细地讲述了当年红军在方石岭打仗的情形。原来,1931年9月15日红军围歼国民党韩德勤师时,王连保已经十一二岁,当时正躲在树上看打仗呢。王连保说,在方石岭隘口东面,有一道落差60余米的瀑布,当时国民党军逃跑时慌不择路,很多人被挤下瀑布,坠入深潭。国民党士兵坠崖时,有一些枪弹落在崖壁中间。

王连保为了给胡玉春找刀枪,攀上悬崖搜索。他后来送给了胡玉春一把刺刀和其他一些东西。养路道班后来从方石岭隘口迁走了。王连保退休后,回到隘口附近的瀑布边盖了一栋房子。胡玉春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去方石岭寻访红军战场时也曾去找过王连保,王连保当时不在家,老太太说他出门放牛去了,晚上才会回来。几年后,当胡玉春再去时,听说王连保已经去世了。

如今的方石岭隘口已经废弃,虽然岭上的茶亭还是当年的茶亭,但隘口早已不是兴国通往吉安的唯一道路了,茶亭自然也就荒废了。而在隘口的不远处,是一条连接东固与兴国的平坦柏油公路——来往的人们再也不用翻越险峻的山岭了。

(责任编辑:苏红网)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