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营盘地名的由来
兴国县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胡玉春告诉记者,兴国的老营盘在宋代以前叫白羊坳,历代均在隘口驻军把关。苏区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的西大门。老营盘地处兴国通往泰和和吉安的交通要道,是古代兴国的边检所在地,即巡检司的营房,驻扎的都是把守关口的士兵和军官。
宋时,岳飞派兵在赣南镇压当地农民起义,于是在白羊坳设立了营盘,之所以后来取名老营盘,主要是为区别于当时已有的于都新营盘,即现在的于都银坑。于都县新营盘后因发现了银矿,就改名为银坑了。而兴国老营盘的地名则一直沿用至今。
一场遭遇战
第三次反“围剿”时,老营盘成为战场纯粹是偶然。1931年9月7日,红军计划在兴国高兴圩围歼国民党蒋鼎文第九师。由于情报有误,红军并不知蒋鼎文已于6日将高兴圩移防给了国民党蔡廷锴第十九路军,经老营盘撤往泰和县。红三军军长黄公略7日凌晨率部赶到老营盘附近时,意外地发现敌蒋鼎文师正在老营盘村的峡谷里集合,准备出发开往泰和。原来,蒋鼎文师6日行军到达老营盘村,天降大雨,山洪冲走了山溪间的小桥,蒋鼎文师无奈留滞在了老营盘村、黄土坳一带宿营。
由于事发突然,来不及请示,敢打敢拼的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在萧克的独立五师配合下,以寡击众,迅速向老营盘附近的敌军发起进攻。蒋鼎文的第九师为国民党主力师,下辖2个旅6个团,加上师部直属部队,共有近万人马。而黄公略的红三军虽然号称一个军,但经过连续大半年的反“围剿”战争后,不过3000多人。由于进攻突然,敌人猝不及防,老营盘的敌第九独立旅3000多人被消灭,其中一个新兵团被集体俘虏。当日午后1时,红三军打扫战场后迅速撤离了老营盘。这一仗,据当时的战斗详报,俘敌1133人,缴枪1186支。红军此战伤443人,阵亡135人,失去联络133人。
这一仗之所以取得胜利,除了敌人毫无准备外,还要得益于老营盘隘口的地形优势。今天,当我们来到当年战斗的地方时发现,战场遗址变化并不大,在这个长达几公里的深沟山谷里,宽度仅仅一米多,山谷的两侧是茂密的树丛。处在这样的地形,一旦突然遭受到两侧高地的袭击,只能被动挨打。
据了解,老营盘隘口是一座古代通关边检的关隘。作为关隘,地形一般呈狭长的峡谷状。这样的设计方便于把守边关的士兵对隘口的掌控。也正是这种地形,敢打敢拼的黄公略当时就不经请示,果断地发动了对敌攻击,并且速战速决取得了胜利。
陈毅负伤,未能长征
老营盘再次陷入炮火是1934年秋天。国民党军集中周浑元第八纵队的6个师,从泰和沙村一带向兴国老营盘方向轮番攻击。红军西方军总指挥陈毅指挥兴国模范师和几个独立团,利用老营盘一带险峻的地形,构筑工事,进行防守。
陈毅是1934年8月28日在老营盘隘口负伤的。当时,国民党军队已经修通了泰和通往老营盘村的公路,用汽车运来重炮,向隘口猛轰。陈毅到兴国模范师各团阵地巡视战斗情况,刚巡视到16团指挥部,一颗炮弹在他身后爆炸,弹片击中了陈毅的右大腿,同时受伤的还有16团政委李寿轩。这一仗使得陈毅负伤,没能跟随部队长征,后来留下开展游击战。
陈毅负伤几天后,老营盘隘口失守,中央苏区的西大门被国民党军队攻破。当时兴国模范师报告,这一仗该师伤亡达1800余人,且全为兴国人。
老营盘,因陈毅诗作扬名
老营盘战斗主要发生在兴国老营盘村。在兴国境内,可惜没有任何纪念设施或标志。1964年,在距战场不远的泰和县老营盘境内修建了一座“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1988年和2004年进行过重修)。1968年,兴国老营盘村邻近的云峰公社更名为老营盘公社(今泰和县老营盘镇)。上世纪70年代初,在20公里外的上圯公社(今泰和上圯乡)建了一座老营盘水库。
不少人知道老营盘还是缘于陈毅的诗《车过兴国老营盘》。1937年10月4日,陈毅从大余出发,前往吉安,在路过老营盘时重访了当年的战场。陈毅重访旧地,感慨万千,写下了经典的诗篇:“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荒台废址无人识,一抚伤痕一泫然。”这首诗是陈毅有名的诗。因为这首诗,许多人知道了老营盘战斗,知道了老营盘这个地方。
如今,当年发生过战斗的老营盘建有京九铁路营盘上隧道。站在319国道与京九铁路相交的桥上,可以遥望两山之间的隘口。隘口有一株大枫树。当年,红16团的指挥部就设在这株大枫树下面,陈毅也是在这棵树下受的伤。
- 相关阅读:
带伤也要赶上大部队的 | 鄱阳湖公路被淹汽车“ |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