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

  • |
  • 幻灯播放
  • |
  • 查看原图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loading...

  广昌因其地处武夷山麓,历史上是个反动统治薄弱,进步势力较强的地区。“五四”运动的进步思想和“八一”起义的革命枪声以及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烽火,都对广昌人民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昌是个全红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处苏区前哨,素有苏区“北大门”之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斗争历史较长,革命影响较大。广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创立、发展、保卫革命根据地,为保护和巩固红色政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统计,在苏区时期,广昌参加红军人数达1.5万多人,占当时广昌人口的五分之一强;牺牲人数达6100多人,占当时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其中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3300多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广昌发生过许多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如第二次反“围剿”广昌战役,是二次反“围剿”的第四仗。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广昌是主战场,发生大小战斗数10次,其中著名的有广昌大会战,大寨脑、高虎脑和万年亭、腊烛形战斗及驿前战斗,这些战役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略转移前的主要战役,极大地阻滞了敌人进占瑞金的进程,为中央红军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战略大转移,胜利踏上长征路,争得了十分宝贵的时间。没有广昌大会战及广昌境内的一系列阻击战,就没有红军的胜利长征。此外,召开的重要会议主要有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议、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斗争实践,为广昌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2纵队从宁化县安远出发,五月到达广昌塘坊。途经白水、县城、头陂。取道宁都、永丰、吉水直下吉安。一路上,大雪纷飞,滴水成冰。毛泽东在转战广昌直下吉安的途中扬鞭策马,触景生情,在马背上吟成了气壮山河的光辉词章《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1、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暨毛泽东旧居:

  坐落于县城东北4公里处的旴江镇清水村沙子岭邱家祠堂。1931年5月27日第二次反“围剿”广昌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和红一方面军总部到此宿营。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在此召开了第二次反“围剿”期间的第三次会议。这是一幢平房,占地160平方米,屋宇坐西朝东,为二进的砖木结构,原已破旧不堪,1970年经修葺整理并陈列革命文物,正式开放。1976年又在旧居旁建起了陈列室和接待室。1983年被列为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被列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接待参观人数1万多人次。

  2、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

  位于高虎脑集镇中心。1985年筹建,1988年建成,碑高12米,占地290平方米。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了碑名,碑的正面镌刻其题词:“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南面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刘志坚的题词:“长征前夕的激战”。北面有原中央委副主席张震的题词:“向高虎脑战斗顽强作战英勇杀敌的烈士们致敬。”碑座内原来设陈列室,展出有关高虎脑战斗的文物、图片等,现移至广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每年接待人数4000多人。

 

       3、高虎脑战役红军指挥部旧址:

  位于广昌县南部25公里至45公里之间,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主战场之一。范围包括赤水镇以南驿前镇以北100多平方公里。1934年7月至8月,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三场大规模激烈战斗,即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因三次战斗均在高虎脑境内、合称“高虎脑战役”,共歼敌500余人,为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是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场激战,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唯一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役。至今这一带仍保留有许多红军所挖堑壕、掩体工事遗迹及弹坑、红军标语。

  大寨脑位于赤水、贯桥交汇处,向南延伸,连接高虎脑山脉,是通往驿前、石城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为阻止国民党军南进驿前、石城,保证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顺利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7月中旬,红三军团34师、红一军团15师(即少共国际师)在此依托有利地形布防。7月21日拂晓,敌汤恩伯纵队主力第四师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发起攻击,至午后1时红军向高虎脑撤离。

  高虎脑海拔406米,面积4平方公里,因山形酷似昂首蹲坐的猛虎而得名。1934年7、8月间,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红军第三军团,凭借高虎脑有利地形,阻击六倍于我、武器精良的国民党军队进攻,打死打伤国民党军4000多人,其中团长6人,营长10多人,连、排长400多人,为中央主力红军和临时中央机关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现仍有红军所挖堑壕、掩体等工事遗迹。高虎脑村附近的曾家排,曾设红三军团指挥部,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等在此指挥战斗。

  万年亭是高虎脑南大岭夹山坳公路旁的一座古凉亭。1934年8月5日至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在高虎脑顽强抗击国民党军6个师十数次的轮番进攻。战斗中,彭德怀的前线指挥部就设在这座古亭。当年的万年亭已在战斗中遭炮火毁坏,至今残存一石碑,碑上书“红三军团战斗司令部旧址万年亭”。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