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文化 > 红色收藏 >

“抓阄”让他迷上红色收藏

2011-06-16  本文来源于重庆日报    作者:陈维灯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太阳就映在了天际,年近七旬的胡国强一起床,便忙碌起来。只见他把几大本册子,小心翼翼地放在一张近两平方米的方桌上,然后拿起一块帕子,轻轻地抹去这些册子上的灰尘。

  太阳就映在了天际,年近七旬的胡国强一起床,便忙碌起来。

  只见他把几大本册子,小心翼翼地放在一张近两平方米的方桌上,然后拿起一块帕子,轻轻地抹去这些册子上的灰尘。

  “趁今天天气好,赶紧收拾收拾我的这些宝贝。”

  老人说的这些宝贝就在这几大本册子里。原来,这里面全是60多年来,胡国强收集的各个时期报纸刊载的革命文章和一些伟人的画像等红色题材。

  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胡国强的收藏记录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之路,反映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走过的峥嵘岁月。

  是什么让胡国强这一辈子如此痴迷于这些红色藏品?又是什么让这些“宝贝”在经历了“文革”、10多次工作调动、20多次搬家后,依然完好无损?这一切,都要从16岁那年的一次“抓阄”说起。

  “抓阄”让他迷上红色收藏

  1959年,16岁的胡国强就读于云南省昆明第一师范。这是著名音乐家聂耳的母校,胡国强和他的同学关系融洽。

  有一天,胡国强所在班级的50多名同学却因为一件事情争执不下。原来,学校给每个班发了一本《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由老师发给最优秀的同学。

  “那时候书少啊,何况是伟大领袖的选集,谁不想要呀?”一本书,50多个人,连老师都犯难了,无奈之下,大家一致同意通过“抓阄”来决定这本书的归属。
 
  50多张纸条裁好了,但只有一张写上了“书”,谁拿到那张写着“书”的纸条,书就归谁。“当时,我紧张得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回忆当时的情形,胡国强说。

  老师把纸条折好后,装在一个盒子里,让每个同学选择。纸条一一拆开,听到的都是一片叹息。轮到胡国强了,他深吸一口气,拿起一张,小心地摊开“书!”胡国强禁不住大喊起来!

(责任编辑:林斌)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