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文化里,客家妇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客家妇女身上闪耀着吃苦耐劳、聪慧勇敢、贤惠忠贞等人性的光辉,她们最完整、最充分地体现出客家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成为客家文化中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
吃苦耐劳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大多居住于山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在传统社会,客家男人为了获取更多的谋生手段,往往通过读书走上仕途。没有读书做官的,也多数远走他乡,外出营生。特别是清朝海禁大开以后,许多客家男人开始远渡重洋去海外谋求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客家妇女既要料理家务、照顾老小,又要出门干活,终日劳作。所以,她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勤劳、刻苦与俭朴。这在历史文献中屡见不鲜。光绪《嘉应州志·礼俗卷》载:“州俗土瘠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人。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织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挈之于古,盖女工男工皆兼之矣。”乾隆《大埔县志·风俗篇》云:“妇女妆束淡素,椎髻跣足,不尚针刺,樵汲灌溉,勤苦倍于男子,不论贫富皆然。”
客家民间歌谣《客家好姑娘》,生动而又具体地歌颂了客家妇女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性。“勤俭姑娘,鸡鸣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灶头锅尾,光光昌昌。煮好早饭,刚刚天亮。洒水扫地,挑水满缸。吃完早饭,洗净衣裳……捡柴出卖,唔蓄私囊,唔偷唔窃,辛苦自当。唔怪丈夫,唔怪爷娘,能够咁样,真好姑娘!”
长期流传下来的客家民间歌谣,不仅是客家人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感情的抒发,也是客家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一种真切的体现。后人把客家妇女的这种传统美德懿行总结概括为“四头四尾”,即“田头地尾”“灶头锅尾”“家头教尾”和“针头线尾”。按客家传统习俗,只有做到了“四头四尾”,才算是能干的、合格的客家妇女。
贤惠忠贞
客家妇女除了吃苦耐劳,能够独立门户以外,还刚中有柔,温柔贤惠,忠贞不二。她们孝敬父母,养儿育女,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怨言,把其看成是自己的本分和义务。客家妇女贤惠忠贞的美德,为世人所颂扬。
先说孝敬公婆。客家人向来有孝顺父母的传统,把“孝”字作为一条重要的做人准则。“孝敬”两字,重点放在“敬”字上。客家妇女对其公婆的生活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地关怀与照顾。客家妇女对丈夫是非常尊重和顺从的。在客家妇女心目中,丈夫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主心骨,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在生活上予以关心体贴。客家妇女贞操观念很强,有的人丈夫出洋谋生,几十年才回来,而做妻子的仍一直在坚贞自守,等郎归来。她们对家庭的责任、对丈夫的忠贞,也是客家人婚姻比较稳固的重要原因。
客家妇女的贤惠忠贞还表现在对子女的疼爱与教育上,客家妇女对子女极其爱怜。在缺奶少食的年月,为让孩子多得到营养,当母亲的客家妇女还常拖长喂奶期,以至有的孩子在三四岁甚至七八岁时还跪着吃奶。为了把孩子教育成能适应各种艰苦环境的人,客家妇女总是耐心地、手把手地教以各种技能,鼓励他们不怕苦,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聪慧勇敢
在传统社会,客家妇女受教育的机会较之男人少,但她们的才智却令人惊奇。很多只字不识的客家妇女,既善于心算,又善于对歌,其所唱歌词也极富文采。一些客家妇女还能赋诗填词。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在《山歌题记》中赞美善唱山歌的客家妇女:“因念彼冈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
客家妇女聪明好学,并特别看重和喜欢读书人。客家童谣有云:“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说的是不读书的男人娶不到老婆。过去,客家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不多,不过她们生活再苦再累,也要通过耕田种山、挑担、砍柴等繁重而又收入微薄的劳动,挣钱来支持丈夫和子女读书。“讨食也要缴子女读书”“喉咙省出缴子读,只望孩儿美名扬”,这些客家人的乡谣俗语,形象地说明客家妇女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客家妇女勇敢英武,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她们不仅在家庭中承担着几乎全部的责任,还走向战场,勇于革命。在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由客家妇女组成的“女营”,她们作战勇敢,能征善战,所向披靡,让曾国藩十分恼火,大骂客家妇女是“大脚蛮婆”。由于战功卓著,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客家妇女受封的有数百人之多。
“哎呀嘞,送郎当红军,妹也闹革命。”“一首山歌三个师”。客家妇女还为新中国的诞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创造了不少传奇。当年的中央苏区所在地就是客家地区,中央苏区扩红的宣传主力,就是当时苏区的客家妇女,当年苏区扩红宣传的兴国山歌大王谢水莲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广大客家妇女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保大家,支援革命,支援前线,做军鞋,抬担架,她们还积极动员客家子弟上前线,出现了母送子参战,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景。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富有革命传统的客家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而客家妇女表现的刚烈、果敢精神也永垂青史。
(责任编辑:陈翠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