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他们的拍摄者来自不同的国度,代表着不同的立场,选择了不同的视角,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但是在这些作品中保持高度一致的是对亡魂的哀悼,对战争的控诉,对历史的反思。借这个特殊的时刻,不妨让我们走近这些作品,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南京!南京!》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城,随之而来的是对无辜百姓和战俘长达6周的血腥屠戮。《南京!南京!》分别从中国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和日本军官角川三个人的视角,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人间灾难;战争中三个命运彼此纠缠的主人公,灵魂和人性承受着严酷的拷问与摧残。另外,影片通过对不同阶层普通民众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对生命尊严的捍卫与信仰的救赎。
导演陆川表示,用电影的方式来重新思考这段历史,是中国电影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一方面是试图能够从客观的视角,拂去遮蔽了历史的尘埃,以清晰的语言讲述历史的真实;另一方面是面对未来的深刻思考:“战争会把人类内心的黑暗力量释放出来,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希望将来不要再有战争。”
《屠城血证》
1987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部正面表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故事片《屠城血证》在南京首映。影片展现了如何保存一批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表现出了中华儿女面对屠刀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揭示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有计划、有预谋的大规模血腥暴行。
《南京1937》
影片以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为背景,通过中国医生和日本籍妻子组成的家庭在大屠杀中的亲身遭遇,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是一部检讨战争以及战争责任的电影。该片以发生在1946年东京盟国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名日本战犯进行的艰难审判为背景,许多从未曝光的历史秘闻在片中解密。在当时绝大多数人不同意判处战犯死刑的多国法官会议上,中国法官上演了一场场思辨缜密、撼人心魄的法庭传奇,最终艰难扭转了局面,以六票对五票一票之差,用战犯的绞刑告慰了在战争中死难的中国冤魂。
《黄石的孩子》
影片根据英国战地记者乔治·霍格在中国千里救孤的真实故事改编。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来自英国的记者乔治·霍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他为了告诉世界战争的真相,深入战场进行报道不幸被日军俘虏,后被新四军解救,在逃离治病之时,偶遇日寇屠杀过后幸存下来的60多名性格各异的孤儿,语言不通的乔治肩负起关怀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2004年,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自杀,这是一场悲剧,她的眼中到底看到了当年怎样的南京?本片采用纪录和剧情并存的手法,用张纯如的视角,追寻了南京大屠杀的印记,片中也加入了大量真实的史料和图片,还有对张纯如家人的采访。无论是张纯如的个人经历,还是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在这部“准纪录片”中都有完整的呈现。
南京
《南京》第一次完全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这部纪录片在当年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引起各方关注。伍迪-哈里森等好莱坞明星在片中扮演了“朗读者”的角色,他们将约翰-拉贝,魏特林等人的信件、日记缓缓念出,当中穿插了大量对幸存者的采访。电影中,从6个国家搜集到的影像和文字,还有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画面,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该片在中国上映时票房一般。
《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根据《拉贝日记》改编,它以德国商人拉贝为主线,作为西门子电器在中国的代表,拉贝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并以其特殊身份在自家花园保护了600多难民。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强调:“《约翰·拉贝》表现的重点不是多年前的那场浩劫,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以《拉贝日记》为基础,着重塑造人性在战争中的闪光点。”
南京大屠杀是《拉贝日记》中记录的最重点的历史事件,电影如何表现南京大屠杀成为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最头痛的问题之一。佛罗瑞·加仑伯格表示:“一方面我不希望那些关于大屠杀的描述因为太血腥暴力而让观众感到反感,但另一方面我又想把当时的情况最真实地表现出来。我要做的是在这两点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并且引导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进入到剧情中,而不是一堆简单粗暴的血腥场面。”
(责任编辑:林斌)
编辑推荐
“红色文化”融入武昌 | 红色货币铸造者墓地龙 |
热点排行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8-12红色旅游:国际旅游小姐经典回放
- 08-11历史记忆:周恩来的外交风云
- 08-08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60-2011)
- 08-08八一专题:中国共产党大事记
- 08-05红色情人节:革命家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