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声、哭声、喊声交织一片,孙仲芳没命地逃回家。母亲拦着她和哥哥惊恐万状地喊道:“你们还小,快躲出去!” 两天后,孙仲芳才胆战心惊地跑回家。见到女儿,母亲有气无力地说:“快逃吧……”在母亲的催促下,孙仲芳与哥哥强忍着心中的剧痛,抱着“小狗子”一起汇入了逃难的人群。
没有亲生子女的陪伴,孙仲芳带着历史遗恨,走完了她92年的沧桑岁月。2003年1月15日,在乡亲们悲伤的唢呐声中,她被安葬在广西兴安县界首镇何家拉屯后的山冈上。
老人是不幸的,自幼就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劫难,夫离子散,颠沛流离;老人是幸运的,在有生之年终于见到朝思暮想、分离63年的亲人。
往事不堪回首
孙仲芳15岁时父亲去世了,为生活所迫,她嫁给了一位大她9岁的警察。第-个孩子夭折,夫妻俩便给第二个孩子取名“小狗子”,意思是让他像狗-样好喂养。
1937年12月13日,家住南京平西街竹竿巷18号的孙仲芳与几个女伴上街,突然听到有人在喊:“鬼子来了 !”大家回头看见四面城楼上站满了日本鬼子。紧接着“叭!叭!……”鬼子开枪朝人群扫射,随之而来的轰炸机也不断向城内投掷炸弹。
枪声、哭声、喊声交织一片,孙仲芳没命地逃回家。母亲拦着她和哥哥惊恐万状地喊道:“你们还小,快躲出去!” 两天后,孙仲芳才胆战心惊地跑回家。见到女儿,母亲有气无力地说:“快逃吧……”在母亲的催促下,孙仲芳与哥哥强忍着心中的剧痛,抱着“小狗子”一起汇入了逃难的人群。
不料,混乱中孙仲芳与哥哥和“小狗子”走散了。后来,孙仲芳随着溃逃的部队辗转到了安徽,并嫁给了一位在逃亡途中照顾她的国民党士兵黄世清。
在安徽,孙仲芳托人写信寄到南京的家。几个星期后,哥哥回信了,说南京方面局势仍然混乱,不能久居,他带着“ 小狗子”和母亲不久将赶到安徽,叫孙仲芳在原地等他们。不料未及哥哥他们到来,安徽战事又起,孙仲芳随着黄世清又逃亡到汉口。从此,她与母亲、哥哥及“小狗子”失去了联系。
抗战胜利后,孙仲芳定居在黄世清的家乡广西桂林兴安县马路桥屯,一住就是50多年。黄世清病逝后,她又嫁给邻近的何家屯村民何成才,直到1990年何成才去世。但她与这两任丈夫均未生育。
南京大屠杀所留下的阴影,使老人每每想起失散的亲人便心如刀绞。她常常念叨:“60多年了,‘小狗子’还在不在?如果有生之年能找到亲人,就是爬也要爬回去看看!”老人还说,“小狗子”名叫孙家才。
离散母子终团圆
孙老太欲回南京寻亲的消息在广西地方媒体披露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许多人打电话询问老人的健康状况,有的还捐钱以表心意。
2000年夏天,上海市公安局在查阅户籍材料时,发现一位“孙家才”,他就是让孙仲芳老人梦里想起、醒来泪湿的儿子“小狗子”.
孙家才当时66岁,已从上海一家事业单位退休。2000年7月19日,孙仲芳终于从南宁坐上了返回故乡南京的火车,7月21日上午,在古城南京一家报社的会议室里,一名两鬓斑白的花甲男子神情激奋地等待着,眼睛不住地盯着门口。8时整,孙仲芳在人们的搀扶下出现了,那男子急切地迎上前去,两双泪眼凝固了,双手颤抖着伸向对方,紧紧地握在-起。
男子掏出两张泛黄的照片,捧给孙仲芳辨认。“这个,这个是我妈妈!”短短的几秒中,老人紧紧地注视着照片,泪如泉涌。好久,她干瘪的双手抚着男子的脸颊,浑身颤抖着呜咽起来:“小狗仔,我的小狗仔!”.花甲男子禁不住双臂拥向老人,“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妈妈……您让我找得好苦啊!”在场的人潸然泪下。
返回桂北山村
作为经历“南京大屠杀”这场历史劫难的见证人,孙仲芳显然成了“活教材”.一时间,许多媒体、机关单位和学校邀请她去作报告,她成了大上海的名人。有时,一天会接到好几张请柬。
可是,每一次重温过去,对于孙仲芳老人来说,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回忆起当初那可怕的一幕幕,老人总是浊泪纵横、不寒而栗,除了心碎,没有丝毫的快乐和安慰,尽管她有责任让后人们知道这段历史的真相,但她真的不想再一遍遍地揭开那块伤疤。
老人为此煎熬了两年,加上她割舍不下在广西桂北山村结下的亲情。2002年思忖再三,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要回广西兴安去!再次回到桂北山村的孙仲芳老人在乡亲们的热情中又过上了简朴而自主的日子。
临终前,孙仲芳老人一直轻唤着“小狗子”的名字。遗憾的是,年近古稀的孙家才此时也卧病在床,需人照顾。电话里,孙家才哭得撕心裂肺:“妈妈呀,这次儿子赶不上给您尽孝了,病愈后我一家来您坟头给您烧香、磕头、添土,好吗?”
(责任编辑:林斌)
编辑推荐
“红色文化”融入武昌 | 红色货币铸造者墓地龙 |
热点排行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8-12红色旅游:国际旅游小姐经典回放
- 08-11历史记忆:周恩来的外交风云
- 08-08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60-2011)
- 08-08八一专题:中国共产党大事记
- 08-05红色情人节:革命家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