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独家揭秘 >

熊秉坤武昌首义:历史的选择

2011-09-07  本文来源于新华网    作者:佚名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时势造英雄,首义第一枪是历史的选择。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辛亥革命后裔熊辉谈起自己的父亲总是津津乐道。 1961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宴上发生了有趣的一幕: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与一位特殊人物见面,两人相视一笑,痛快干杯。

  “时势造英雄”,“首义第一枪”是历史的选择。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辛亥革命后裔熊辉谈起自己的父亲总是津津乐道。

  1961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宴上发生了有趣的一幕: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与一位特殊人物见面,两人相视一笑,痛快干杯。
 
  这个人就是打响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第一枪”、点燃推翻封建王朝战火的熊秉坤。
 
  50年后,熊秉坤的儿子熊辉与记者谈起这一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时,仍然感慨不已:“我父亲当时说,过去呢,我和溥仪算是冤家、对头,叫冤家路窄,现在嘛,叫冤家路宽,咱们殊途同归,都是社会主义的新人了。”熊辉说,溥仪对熊秉坤说“咱要谢谢您老的一枪呢”.
 
  在熊辉的眼里,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见面,也是一个千年佳话。在他珍藏的历史资料里,一张老照片真实地记录着几位历史人物戏剧性的相会。还是1961年10月13日,在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室内,举行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座谈会,会间“末代皇帝”溥仪与当年驱逐他出宫的鹿钟麟、“辛亥首义第一枪”熊秉坤并排而坐,相谈甚欢。
 
  已经85岁高龄的熊辉老人精神矍铄、声如洪钟,对辛亥武昌首义如数家珍,对父亲当年的英雄壮举更是佩服不已。“时势造英雄”,“全面地衡量、全局地衡量、全过程地衡量”,“首义第一枪”是历史赋予革命志士的使命,闪烁着辛亥革命精神的光芒。他说:“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我觉得是打出了民族的气质,也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这一枪,不仅将封建皇帝赶下了历史舞台,也为东方第一个共和国的诞生打开了历史闸门。”
 
  史料显示,1911年10月10日晚,在反清起义机密泄露、革命总指挥部机关遭破坏、清军警满城搜捕革命党人的危急关头,驻扎武昌城内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八营率先发难,在革命党代表熊秉坤的率领下,冲出营房,直奔楚望台,抢夺军械库。一营枪响,各营响应,起义军集结楚望台,举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熊退居副职,经过一夜激战,便夺取了中心城市--湖广会城武昌。
 
  1914年7月,熊秉坤在日本参加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在一次聚会上,孙中山指着熊秉坤向在场者介绍:“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1918年10月10日,孙中山为上海《晨报》撰文,称“今日何日,此非我革命同志熊秉坤以一枪起义之日乎”.
 
  离熊辉的家不远,就是“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遗址。纪念碑下,熊辉在纪念碑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辛亥首义志士,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他们行大爱,风雨同舟履行了历史赋予他们的职责。
 
  耄耋之年的熊辉仍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向青少年、向市民宣讲他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理解: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敢为天下先,大智大勇的创新精神;改天换地、默默耕耘、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无私无畏、前仆后继、忠贞奉献的大爱精神;胸怀大局、求同存异、风雨同舟的团结精神。
 
  在熊辉的眼里,父亲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父亲后来说,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他也就横下心来,反正干革命是提着脑袋干,洪山的旁边就是我的黄花岗嘛!”熊辉回忆说,“但那时候是群龙无首,飞鸟无头啊,怎么办?他说,我就撒了一个谎,我奉上级的命令,要我们工程营首先发难。”
 
  “父亲说,他扯谎以前心里是有盘算的,当时情况虽然紧急慌张,但是起义的准备并未中断,他相信只要把事情鼓动起来,把革命党人引导起来,就肯定有办法。所以,他就扯了这么一个弥天大谎。”
 
  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就这么打响了,正是这一枪点燃了历史的烽火。
 
  新中国成立后,当“末代皇帝”溥仪与当初毅然以“第一枪”指向他所代表的封建帝制的熊秉坤相聚时,他们都感到欣然。在一位收藏爱好者收藏的熊秉坤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稿上,记者看到了这位历史老人朴实的话语:当溥仪专门来敬酒的时候,“我倒紧张了一下,想到这如何说好呢?仓促之中,我说了一句,那是帮助。溥仪拉到我的手说:谢谢。这真是说明共产党的伟大,统一战线工作的胜利,现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成了一家人了。”
(责任编辑:林斌)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2 龙岩苏区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