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旅游 > 旅游新闻 >

洛阳旅游推广“抱犊寨模式”红色旅游突出新亮点

2011-12-24  本文来源于洛阳日报    作者:佚名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洛阳市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红色旅游在洛阳市一直不温不火。今年,红色旅游景区抱犊寨不仅被洛阳市确定为32个重点建设的旅游项目之一,而且赢得了一些影视制作中心的青睐。它进行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洛阳市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红色旅游在洛阳市一直不温不火。今年,红色旅游景区抱犊寨不仅被洛阳市确定为32个重点建设的旅游项目之一,而且赢得了一些影视制作中心的青睐。它进行了哪些有益的尝试?这些尝试对洛阳市发展红色旅游有哪些重要启示?本报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查。
  

  1洛阳市红色旅游发展有待提高
  

  市旅游局副局长孙小峰介绍,洛阳市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旅游资源不少,但大多数还停留在历史档案中,管理方式也以传统的文物保护为主,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还不突出。
  

  洛阳市各县市都有革命遗迹,比如嵩县红二十五军长征战斗遗址、洛宁县温旭阳旧居、孟津县马子良故居、宜阳县三乡会议遗址等,这些革命遗迹大都仅仅作为文物记录在案。由于资金来源单一,很多有价值的革命遗迹大都“养在深闺人未识”,等着政府部门“救济”。
  

  有些红色革命遗迹尚未开发,有些已经荡然无存,有些则对红色内涵挖掘尚浅,还有些正在进行革命文物收集、整理……这就是洛阳市革命遗迹的现状。
  

  目前,洛阳市能向外界展示的红色旅游品牌只有洛八办,但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洛八办的游客接待量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2009年10月1日起,洛八办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一定数量的游客,但其展陈方式单一、表现手段落后等情况仍旧存在。“它不适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游客的消费取向,很难对游客产生震撼力和吸引力。”孙小峰说。
  

  另外,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洛阳市尚未完全建立起红色旅游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在红色旅游的宣传推广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以至于众多的红色革命遗迹只能“倚老卖老”,尚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阶段。
  

  2抱犊寨探索主题旅游模式
  

  根据《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2011年全市重点旅游项目的工作部署》,洛阳市确定重点建设32个文化旅游项目。其中,抱犊寨景区作为唯一的红色旅游项目被登记在册。
  

  同时,总投资1.5亿元的抱犊寨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已于今年2月动工建设,主要建设项目包括纪念碑、支前纪念馆、战前指挥所、陈列馆、景区接待中心、停车场及景区道路等。
  

  据相关部门统计,自2010年8月1日正式开放以来,抱犊寨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7.8万余人次,门票收入350万余元,综合收入810万元,直接带动3000多人就业。
  

  该项目(景区)负责人段新宽介绍,抱犊寨景区游览面积约20平方公里,海拔1803米。整个景区由火神庙支前景区、抱犊寨匪窟村落、望牛岭自然景区三部分组成。
  

  与传统的红色旅游不同,抱犊寨并没有把红色文物放在博物馆里进行陈列展示,而是创造一种以体验红色年代生活为核心的情景体验式旅游,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再现当年的战斗场景,并设置开发射击、攀爬、野战等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通过这种还原历史场景的方式,令游客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他们不但欣赏了抱犊寨秀美风光,还接受了生动的革命教育。
  

  此外,记者近日从河南电视台中国洛阳北方影视制作中心主任胡成远处了解到,该中心正在筹备的电影《三打抱犊寨》于今年11月通过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审查,预计明年3月在抱犊寨景区开机。

  
  3专家:“抱犊寨模式”值得推广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副教授张有立长期从事洛阳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他认为,抱犊寨景区很好地整合了当地的旅游资源,选择了明确的主题,探索了新型主题旅游模式。
  

  张有立认为,红色旅游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光旅游的阶段,游客只有参与进去才能更好地受到教育和影响。抱犊寨利用自身优势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能放松身心,无疑是一种更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旅游模式。
  

  对当今的旅游业而言,明确主题极为重要,大而全的主题显然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抱犊寨以1946年至1948年解放军三打抱犊寨的战争为基础主题,它的主题非常突出。”张有立说。

  
  目前,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并不是很成熟,学术和实际景区的建设都处于探索阶段。张有立认为,抱犊寨的创新发展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责任编辑:林斌)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