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田玉梅、地下工作者李侠、抗日英雄杨晓冬……这些曾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的英雄形象,能否扎根歌剧舞台,成了总政歌剧团不懈的艺术追求。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创作出首部歌剧《俄狄浦斯》;80多年前,《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剧让这一流淌着西方血液的艺术,首次在黄土地上亮相。在这段不到西方歌剧历史1/5的时间里,中国艺术家不断尝试将西方歌剧与中国文化艺术相融合——于是,在中国的歌剧舞台上诞生了这样一种歌剧形态,它歌咏的不是古希腊神灵或宫廷故事,而是由千千万万英雄儿女唱响的烽火岁月。这里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铸就很多中国人“红色记忆”的《江姐》、《白毛女》;也有近些年来,颇受观众认可的《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中国歌剧从引进—模仿—民族化,一路走来。如果今天还仅仅停留在民族化已经远远不够了,歌剧的‘当代性’问题应当引起关注”。总政歌剧团团长黄定山认为,今天的“红色歌剧” 要从歌剧的艺术本体出发,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出发,注入当代语汇, 更新艺术表现方式,只有这样,主旋律题材的歌剧才能有吸引观众的魅力。“一句话,‘红色歌剧’不仅要好听,还要‘好看’。”
什么是“红色歌剧”的当代语汇?“红色歌剧”如何好听又好看?该团为庆祝建党90周年推出首届“中国歌剧演出季”,从这期间巡演的《太阳雪》、《党的女儿》、《永不消逝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我心飞翔》五部原创歌剧,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一种解答——
在音乐上,这些“红色歌剧”大量融入了民族音乐和戏曲元素。首演于1991年的歌剧《党的女儿》,便是“坐北朝南”的音乐基调,以北方戏曲的板腔体为主调,适当采用江西民歌、民谣素材。此前,歌剧《白毛女》突出的是山西北部的民间音乐,歌剧《洪湖赤卫队》依据的是湖北民间音乐,歌剧《江姐》则更多吸收了四川民歌和川剧音乐。《党的女儿》的南北融合,则既吸收了赣南苏区的民乐特色,又有山西蒲剧等北方民乐的刚劲、雄浑。
此外,西洋歌剧以美声唱法为主,而“红色歌剧”则是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双组合。歌剧《太阳雪》更是贯通了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的四种唱法,并且突破性地由通俗唱法的女歌手担纲“主角”。
以往的歌剧重唱不重演,而今天的“红色歌剧”则要求演员既会唱也要表演,要做到唱中演、演中唱,要在行走中、攀爬中唱,甚至连翻几个跟头,又一骨碌爬起来后,照样能够立马亮嗓。这样下来,剧是好看了,可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演员为此发明了“跑步机练声法”:一边在跑步机上奔跑,一边歌唱。因为排练强度过大,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甚至一度膝盖肿胀到无法弯曲,可一上台,依然坚持“跪着唱,滚着唱”。
歌剧舞台一般是平面的,《太阳雪》采用360度的舞台,通过舞台的旋转,形成强烈的视觉景观,再加上环绕立体声,观众仿佛置身青藏高原——冰川在头顶断裂,大地在脚下震颤,牦牛在身旁咆哮而过。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内容上与当代观众取得共鸣”。黄定山担任过《太阳雪》的导演,他感受真切:“歌剧要表现出时代精神,仅仅靠改编经典远远不够。《太阳雪》这样一个新中国成立之初青年军人和平解放西藏的动人故事,关涉的是青春与理想、爱情与信仰,特别是对信仰的坚守,在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让中国观众喜欢歌剧,通过歌剧弘扬主旋律”, 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总政歌剧团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说明,“红色歌剧”不仅可以满足当代审美需要,而且可以培养和引领大众的民族情怀。
(责任编辑:邹玉玲)
曾广荣:展望未来苏红 | 朝鲜人为何拍不出《大 |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6-29中央苏区红色体验游:红星在我心
- 06-29新奇快乐:体验身体力行红色之旅
- 06-29这个暑假我们一起去红色夏令营吧
- 06-28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第三次联席会
- 06-24红色梅州叶剑英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