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飞:用镜头记录抗战历史

  • |
  • 幻灯播放
  • |
  • 查看原图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loading...

  《沙飞和他的战友们》

  序

  沙飞不仅是个摄影家。

  1936年,沙飞已经完成了他的第一组社会纪实摄影专题《南澳岛——日人南进的一个目标》、《敌人垂涎下的南澳岛》,第一组新闻报道摄影专题《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和鲁迅先生辞世的图片报道。他在广州和桂林连续举办两次个人摄影展览,并因此一举成名。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沙飞投身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山西太原,很快加入八路军,成了晋察冀边区第一位摄影记者。此后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围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艰苦抗战的题材,拍摄了大量社会纪实体裁、历史记录体裁,和抒发抗战激情的摄影艺术作品。这批作品中的许多不仅令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对那段历史显得弥足珍贵,更因与西方摄影同行几乎同时开始,使用小型相机现场捕捉直接面对社会现实的探索,并且迅速形成独到的风格,越来越引起海内外摄影领域的重视,他在历史题材、战争题材的拍摄与摄影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

  沙飞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他所投身的八路军,特别是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司令员聂荣臻的全力支持下,沙飞意识十分明确地开创了一个完整的采摄体系,和以画报为主体的影像传播体系,并迅速地将这一体系完善、扩展到晋察冀边区(军区)的每一个角落。以后的历史证明,无论沙飞自身的命运多么坎坷,直至意外离世,这一体系以1939年2月晋察冀军区摄影科在河北平山创立为起点迅速发展壮大,至今没有中断。正是这个无论从组织的严谨周密,指导思想的明确坚定,从业人员的全身心投入,到时间跨度之长久、队伍之庞大有序,在整个国际摄坛也绝无仅有的摄影体系,使整个新中国的摄影事业,令人惊讶地捆绑在一起,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至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四月影会的观念突破,1988年西方摄影的大兵压境,到2001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东西方摄影的整体交融,演变成今天这样波澜壮阔的大摄影格局。

  不知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中国的摄影,浸润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千万摄影人的艰苦探索和浴血奋战,承载着数十年战争洗礼和观念的磨难,已经可以傲然面对世界同行。混沌之处,在于无暇梳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乎道。抽些时间,回顾前辈们走过的路,一定会有所感悟。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