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迁往南京。1938年军校校本部被日军炸毁。1988年旧址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校本部,使军校旧址恢复昔日风采。现复原开放的主要建筑有军校大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和纪念室、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举办《军校校史》,《东征史迹》陈列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图片展览,设立青少年学生军训营,进行军训。收藏文物、文献、照片颇丰,并认真开展科研,编辑出版了《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史料》等著作、论文、资料集约100万字,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最初的黄埔军校早已在多次战火中被毁,但今天漫步原址,那些遗迹和后人按其原貌重建整修的校舍依然能让我们遥遥感受到当年师生们的喷薄战斗激情。步步走过,仿佛身在烽火年代里;处处行来,都是定格在岁月里的传奇。
军校大门:既不高大也不华丽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没有任何华丽装饰,甚至也称不上高大壮观,雪白的墙上连着尖顶的校门,中间一块写着校名的横匾。然而,这简简单单的大门却充满着浩然之气。
校本部:宿舍办公室一样简朴
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文字简朴,却让人油然而生征战沙场的豪情。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走廊相连,坐北朝南。有木制楼梯,满洲窗,四方形的院子。根据资料复原的学生宿舍布置非常简单,甚至可以用“简陋”二字来形容。宿舍内只有一排排铁架床,教室里也只有简单的长桌椅,领导人的办公室也非常简朴。俱乐部:血雨腥风“清党”处
在孙中山故居西边50米处,有一座欧陆风情的红色建筑,这就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俱乐部。军校时期,这里便是举行各种庆典、文艺活动的场所。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今天留下的黄埔军校旧址的各个部分中,俱乐部最有历史价值。它不但没有重新修建,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筑的风貌,而且见证了军校的发展过程及学生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
俱乐部还见证了历史上的血腥一页: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黄埔军校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的。据记载,当时礼堂四周布满了特务连和荷枪实弹的士兵,如临大敌,杀气腾腾。训练部主任宣布“清党”,下令“共产党人一律站出来,其余的在原地不动”。后来凡是站出来的共产党员都被立即逮捕,当天竟达200多人。被捕的学生被押往虎门和鱼珠炮台杀害了,据说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潜水逃生。
游泳池:最初竟无更衣室
黄埔军校俱乐部西侧约100米处的珠江之滨,有两个游泳池,东深西浅。池水与江水相通,随着潮起潮落,一天之内水位也不断起伏。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在军校历史上,也曾是一道颇具特色的风景。
黄埔军校不少学生来自北方,不习水性。创校初期便有学生黄秀山、符济群因为不会游泳溺死在珠江中。为适应作战需要,军校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将俱乐部西侧的两个小船坞进行改造,修建成游泳池。建成后大受欢迎。不过水性好的学生,仍然习惯到珠江中去游泳。
据黄埔老人回忆,最初建设游泳池的时候没有配备更衣室,学生需要在宿舍换上裤衩,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到游泳池。这在讲究服装整洁军容风纪的军校中实在不雅。1929年校庆前,军校在两个泳池之间的空地上建了一排更衣室。
“中山故居”:今日史迹陈列室
(责任编辑:赖玉群)
- 相关阅读:
-
谢晋元故居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