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矿局局长唐全国看望慰问地调三队地质队员
核心提示
信阳是一个美丽丰饶的鱼米之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这里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无数革命先辈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这里也是一块希望的田野,是地质队员一直想找到大矿的地方。
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调查队作为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地心使者”,潜心地质勘查半个多世纪,感受地脉节律,成功改写了大别山里无大矿的历史,奠定了矿业开发基础,拓展了地质服务领域,为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劲动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找矿两级跳”
改写大别山无大矿的历史
东西绵延380公里的大别山,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区是红色根据地,从这里走出了共和国两任国家主席、一位元帅和300多位开国将军。
在地质学上,大别山也是块宝地。山北为华北地台南缘,山南为秦岭造山带东延的桐柏――大别造山带,历来被地学界认为是成矿的有利地带。然而50年的风雨历程,地质工作者在这一地区除发现了上天梯大型非金属矿外,就是为数很少的中小型金矿、银矿,一直难以实现金属矿勘探大的突破。
活跃在革命老区的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调查队,秉承了先烈们坚强不屈的斗志,誓叫日月换新天。2004年,该队采用斑岩型成矿理论,对成矿规律反复研究,建立起相应的成矿模式,通过引资合作等形式,陆续开展了商城县汤家坪钼矿和新店多金属矿的普查、详查和联合勘探工作。
2006年12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国内外地质学界引发强烈震动――商城县汤家坪一带发现一个资源储量达23万吨的大型钼矿,项目成果于2007年被评为“全国地质找矿一等奖”。
(责任编辑:陈洲杰)
![]() | ![]() |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7-21古往今来各界名人养生有“奇”招
- 07-16青春的安放:毕业的那些事儿
- 07-15个税改革全面解读
- 07-13红色体验游:毛泽东才溪乡调查
- 07-07建党伟业:狂儒辜鸿铭“辫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