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就犹如古代的进京考试,当然,不一定要留京就是。考上了,一辈子不愁吃不愁穿。所以国考大军一年赛过一年。这种“官本位”思想一直长存在国人心理,国人一直把它当成“铁饭碗”。而今,铁饭碗还在吗?
最近,“定岗不定编”的事业单位悄然出现。
毕业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孙长青,8月份参加连云港东海县乡镇政法综治人员公开招聘,以优异的综合成绩被招用。但孙长青的“饭碗”不算硬——没有事业编制,每年签一次劳动合同,可谓“半泥半铁”。全县和她同批招录进岗的共32人,是东海首次以“定岗不进编”方式公开招聘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尽管省编制办事业处长欧阳波认为,东海的做法没有增加编制,也没有增加财政供养人员,但客观上增加了财政工资性支出。这样看,说东海的这一探索是编制膨胀的又一个怪胎并不为过。
不错,编制是硬杠杠,轻易动不了;发展是硬道理,大事小事得有人做,这是一对矛盾,解决问题不能等,必须力求制度创新来破解。但就解决这一问题而言,我认为首要的是盘活、优化县内编制结构,最大限度裁减冗员,挤掉编制长期以来存在的水份,腾出长期占用和浪费的编制资源。
笔者长期从事机关工作,依我之见,就县一级编制的现状来看,局部的编制不够用的情况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另一个现实常常被忽视,这就是另一些部门编制的严重过剩。有的部门因人设岗而不是因事设岗,能兼职的偏设专职,那些地不时冒出来的新部门,多为解决干部职务而设;有的部门职能减少后,人手并没有相应减少,其必然结果是人浮于事,经常被曝光的机关工作人员上班时炒股、聊天、玩游戏、迟到早退等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其实都是“无事”生出来的“非”;有的单位甚至还有占编制吃空饷的极端闲人,有的地方一清理就是一大批。
地方编办在向上级争取编制时,之所以得到的回应多半是被要求“在单位内部调剂解决”,正是因为上级看清下级编制存在调剂的空间,只是谁都不愿捅破那层窗户纸,或者即使捅破了,也难以撬动“内部调剂”的轮子,于是就维持编制现状,并不触碰编制的“钉子”。正如有专家指出的,编制已成为各单位的“私有财产”,只能增不能减,政府无法调控。我认为,其实不是政府无法调控,而是政府缺乏调控的勇气和决心。
编制多的不肯让,编制缺的不给补,事情还得有人做,就只能像连云港东海县一样搞变通,造出半泥半铁的“饭碗”,催生“定岗不进编”的怪胎。
“定岗不进编”的实质是临时工。这更让人不解:一边讲是深化改革,减少临时工,执法机关更是要按规定清退临时工。即使一些单位可以使用临时工,也要与单位正式工同工同酬。一边又大量招录临时工。这次东海县核增的“定岗不进编”事业人员104名。报道说,这一被称为“东海用人新模式”的用工制度,一经披露,引发了不少喝彩声,省内很多地方打算学习效仿,用以解决困扰他们多年的“编制冻结和不足”难题。如果再引发省外多地学习效仿,那这样的“变通术”,或将在全国形成“编外人员”新一轮膨胀和“清退难”。
所以,东海县应呼应减政放权、转变职能,进行新一轮机关事业单位的精兵简政的创新,重新核定编制,挤掉原有编制的水份。在原有编制存量中,挤出编制,以弥补发展对编制的需求。即使要争取更多编制,也要先行强势推进“内部调剂”这一步。否则,“定岗不进编”只能使本该“瘦身”的机关事业单位再添“坠肉”。
公务员“铁饭碗”变成啥饭碗了?“定岗不进编”的本质还是临时工?公务员改革怎成这样了?
(责任编辑:陈翠琴)
- 11-28
- 学生吸烟无缘奖学金是个好规定
- 11-27
- 商家贴“中国人不得进入”污辱了
- 11-26
- “毒豆芽”是桩“冤案”
- 11-25
- “螺旋藻”等功效成分的科学忽悠
- 11-24
- 孙杨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 11-14
- 对赵本山落井下石的人并不厚道
- 11-13
- “附加费”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 11-12
- 不辞长做说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