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观点精粹 >

给一种可能多一点呵护

2011-06-21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作者:闾丘露薇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如果南科大成功了,那就是告诉大家,在中国,办大学,还可以存在一种不同于现在的选择。其实这种成功甚至不需要等到成为世界一流,只要南科大的文凭能够被社会所接受。所以至少,还要等四年时间,现在下结论,实在太早。

  一名南科大学生家长,给我讲了这样一段往事:1983年的时候,当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深圳时很不情愿,只是,当走出火车站,看到远处刚刚封顶的国贸大厦,还有已经完工的国商大厦时,他对自己说,或许这是自己要来的地方。

  当他听到南科大招生的消息之后,他有了一种同样的感觉,于是向家人推荐这所学校。作为一个看着深圳摸着石头走到现在的老深圳人,他和家人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那就是,即便等到孩子四年之后毕业,这所学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没有完善成型,他们也不会后悔。

  只是现在,当南科大因为高考,因为港科大三位教授的公开信,再一次身处风口浪尖的时候,他开始担心,担心校长能不能够顶住压力,担心政府不再支持,因为学校出现内部矛盾:“高考这件事,等于是让大家站队。”

  三名教授在三月份前后都已经离开,但他们选择在这个敏感时候发表了这封公开信,因此激起的已经不是浪花。最焦虑的还是家长,担心学校因此就办不下去了。对他们来说,不是担心孩子要重新参加高考,他们当中的一些,其实已经参加过,并且过了一本线,他们忧虑的是从此失去了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符合他们的教育理念,而对于支持高等教育改革的人们来说,忧虑的,是唯一一块试验田从此消失了。

  如果可以,我也赞成,应该规划完整,人员到齐之后才开始招生,但是,作为曾经在深圳工作生活打拼过的一个过来人,我也明白,在现实中,只要没有红灯,就必须前行的重要性,因为黄灯不会停留太长的时间,当绿灯亮起的时候,机会早就错失了。所以,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走得快,未来会被证明是正确的,就好像当年的深圳。

  既然是改革,自然会有支持和反对,会有人因为意见不和而离去,但是同时,也会有人留下来,有人不断加入。批评者提供的是一种思路,但是不是唯一?既然学生已经快要结束第一学期的课程,那么,现在的讨论,是不是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让四十五名学生的学业不受干扰。全盘否定,是不是对于继续坚持着的人很不公平?

  我不觉得,给南科大,朱清时,还有那45个学生,赋予太多的意义对他们是一件好事。很多时候,好心会办坏事。其实,平常心来看,就是一座城市,正在进行一种教育改革的尝试,大家理念接近,于是选择了参加,并且愿意承担后果。

  这些学生很出色,但不是最优秀,老师们也很出色,但一定有比他们更好的。课程设置,实验室设备,都和一流大学存在差距,但这不是问题。起点定得高,并不意味着马上就可以有出色的表现。

  这座城市正好是一个经济特区,也就为改革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因为这里的人,就是摸索着走过来的,更能够理解改革的含义,虽然改革未必一定会成功,没有改革,就一定不会有成功。

  但是正因为是过来人,明白如果没有来自民间和官方的支持,改革是进行不下去的,也因为这样,深圳人不会忘记1992年的南巡,最终,深圳特区的改革,被证明充当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先锋。

  同样,如果南科大成功了,那就是告诉大家,在中国,办大学,还可以存在一种不同于现在的选择。其实这种成功甚至不需要等到成为世界一流,只要南科大的文凭能够被社会所接受。所以至少,还要等四年时间,现在下结论,实在太早。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