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苏红时评 >

网络文化健康谣言就不会有空间

2011-11-03  本文来源于新华网    作者:李代祥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抵制网络谣言,发展健康网络文化,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和警醒。

  近年来,不时蹿红的网络谣言如同股股浊流,侵蚀着网络媒体的诚信肌体,对网络文化建设形成负面影响。抵制网络谣言,发展健康网络文化,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和警醒。

  今年8月,一家网站社区出现一篇名为“重庆贪官外逃加拿大”的贴文,称重庆市某部门一名干部携亲戚十人,带3亿元贪污款,借出国旅游之名潜逃。帖文被迅速转载,引起网民极大关注。重庆市有关部门及时发现这一线索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到干部本人,了解其出国的真实情况后迅疾通过权威网站公布真相,这才遏制住谣言蔓延的势头。

  此类谣言尽管多能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但其负面影响却难以消散,在广大网友心中造成的伤痕也难以弥合。被网络谣言蒙骗、强烈义愤与辟谣后的巨大心理落差、对信息真伪的判断力动摇、对网络及现实诚信心生怀疑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巨大伤害。有效遏制网络谣言滋生蔓延,维护网民正当文化权益,是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需要。

  综观大量谣言可以发现,它们通常有如下一些形式:一是捏造干部廉洁、职务升迁的虚假事实。如前面所说的重庆官员“外逃”。二是利用部分地方干群关系不够和谐,将偶然的治安事件生拉硬拽为“干群矛盾”,比如“钱云会案”。三是针对普通群众捏造事实,挑拨群众内部团结,比如深圳某员工用虚假图片诬蔑北京一对生活困难、申购保障房的母女“全国各地旅游、铺张消费”。四是“新瓶装旧酒”,借炒作陈年旧事来混淆视听。比如今年北京大雨,网上有人借机传播旧照,宣称今年有关地铁站再次被水倒灌,引发大量网民对交通运输及管理部门非议。

  网络谣言的传播,通常选择在网民大量聚集的论坛、微博、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的群组等地,通过散播不实图文骗取网友信任,让其他网民参与转发和点评,以扩大谣言的覆盖面。网上谣言大多选择社会关注度高,或与群众关系紧密,容易引发共鸣的话题。以这样的话题造谣,网民的情绪容易点燃,传播破坏力极强。足见造谣者“用心良苦”。面对日益扩大的网民人群、更加多样的传播方式、更加海量的网络信息,提高防谣意识,增强辨谣能力,才能不被谣言所惑。
(责任编辑:邹玉玲)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