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两次亲临哈一工视察纪实

2009-09-24  本文来源于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翻开共和国刀具制造业六十年的史册,哈尔滨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做为中国第一家工具厂,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着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倾注了党和

  翻开共和国刀具制造业六十年的史册,哈尔滨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做为中国第一家工具厂,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着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倾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鼓励。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前夕,中共中央东北局从战局考虑,决定对沈阳的部分工厂进行北迁、疏散。沈阳工具厂(哈一工前身)就是奉命北迁的工厂之一。北迁至哈尔滨市道外区南马路原69号打蛋厂的旧址后,改名为东北机械十厂,拥有职工950余人,设备250多台。年轻的东北机械十厂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快速恢复生产,扩大规模,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951年,工厂在全国机械行业第一个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购置了350台苏联进口的现代化设备和精密仪器。改造后,新生产出的产品不仅在质量上有大的飞跃,而且品种和产量也有大幅提高。由以前仅能生产钻头、丝锥、板牙等几种工具,成为能够生产九大类、32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产品的国内第一大工具厂,基本上结束了国内工具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开启了我国工具生产史上的新篇章,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上甘岭战役之前,正当朝鲜战场进入决战阶段,抗美援朝战争面临情况紧急之时,日里万机的朱德总司令亲临哈一工视察。他的到来,有着非比寻常的含义。在工厂的会议室,朱德同志详细地了解工厂各方面的情况。他仔细地询问了工厂有多少职工,有多少设备,生产情况和主要设备的价格,还关切地询问了职工生活情况。工厂领导一一做了回答,朱德同志不时满意地点头。

  随后,朱德同志来到各个车间视察了一周。每到一个车间,他都仔细地观看生产设备和产品,并不时地询问设备的有关情况和产品的性能。当他走到螺丝磨床旁,抚摸着机床问:进口一台需要多少钱?并指示说:你们要多生产精尖的优质工具,努力配合飞机厂把赴朝作战飞机(零部件)搞好,支援前线。

  朱德同志来厂视察,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工人们加快生产,以实际工作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多做贡献的士气和决心。

  1964年7月31日,朱德、董必武、康克清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工哈一工视察。朱德同志再次莅临工厂,许多当年见过朱德同志的工人更是感到无比亲切和自豪。中央领导在时任厂党委书记李敏同志的陪同下,在车间里观看大模数镶片齿轮滚刀、螺纹切头和镗孔卡盘等精尖产品。朱德同志对工厂依靠职工,不断进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在拉刀车间,他们观看了工厂自制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精度渐开线拉刀齿形打砂轮卡具。在滚刀车间,朱德同志参加了铲磨组班务会,并同工人们亲切交谈,了解生产情况和职工的生活情况。当朱德同志听了创新记录工人介绍当班情况时,称赞说:你们理论和实际联系得好!

  1986年9月,七十五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同志在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同志的陪同下,对哈尔滨市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康克清同志对22年前,陪同朱德同志到哈一工视察的情景记忆犹新。9月11日、12日,哈一工厂领导及有关同志拜见了康克清同志,并把珍藏多年的朱德同志视察哈一工的照片(这些照片是当年工厂摄影员王恩泽同志在文革动乱期间冒着风险珍藏下来的)及朱德同志于1952年、1964年两次亲临哈一工视察的口碑资料和工厂发展简史等史料赠给了康老,以表达对朱德同志的敬仰和怀念。

  岁月的长河永不停歇。今天,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依然让我们收获着前行的自信和力量。

  (文:宿兴文) 

(责任编辑:林斌)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