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江湖数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拼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1931年2月,身陷囹圄的恽代英在闻知众位共产党人被害后的悲愤之作。
"浪迹江湖数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拼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1931年2月,身陷囹圄的恽代英在闻知众位共产党人被害后的悲愤之作。这首七言绝句饱含了他对死去战友的深情,也写出了自己不因监牢之苦而有丝毫消减的革命热情。两个月后,这位意志坚定的革命家在上海英勇就义,年仅36岁。人们印象中的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早期著名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演说家。在这些光环的衬托下,恽代英作为教育家的身份显得有点模糊。但事实上,投身革命前的恽代英一直怀着"立品救国"的理想,视教育为正风俗的"唯一切实的工具",并立下终生从教的志向。
1920年夏天,当时正在武昌忙于利群书社工作的恽代英与毛泽东初次见面,共同的志向和许多相似的经历让两人都深感是喜逢知己。教育更是他们共同关注的重点,他们都有不满足于做个传授知识的"经师"、而要做培育有用人才、改造人类灵魂的"人师"的理想。
大学毕业后的恽代英留在武昌中华大学附中部做教育主任。第二年新学年伊始,大学部校长等人列了三个要求入学的学生名单,并向恽代英暗示这些学生都是有来头的,要求破例录取。恽代英不徇私情,坚决按"择优录取"的原则办事,结果通过考试,只录取了其中的一名。有位好心的老师怕事情闹大,劝恽代英"让步"。恽代英斩钉截铁地说:"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动矣……若在今日或他日再有此类任何一事,我只有谢过辞职一法。"与恽代英共事的人称他是个正直而又知礼的人,向来说话和气,对人友善,在共产党人中素有"甘地"之称。而这位"甘地"在面对原则问题时也有其极"铁"的一面。
1918年,为了宣传反对日本侵略的思想,恽代英坚持抵制"仇货",甚至拒绝理当时颇为流行的日式"东洋头"(即短平头)。鉴于当时国内用的理发推子多是日本产品,他索性用传统的剃刀把头发剃光,自此以后,照片中的恽代英总是光头形象。
当年也有人称恽代英像苦行僧:身穿长衫,脚着草鞋,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1920年深秋,恽代英接到了安徽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章伯钧的聘书。宣师的师生们久闻恽代英大名,前往码头相迎,这边恽代英却自己挑着行李先到了学校。孰料,他过于"朴素"的装束让校工友把他当作"脚夫"拒之门外。
恽代英在宣师废寝忘食地工作,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个小时以上,有时一天撰文竟达一万五千多字。他经常会忘记进餐的时间,等想起来赶到食堂的时候,卖饭的师傅早已离去。后来恽代英就跟同事巴叔海约定,每次该吃饭的时候,巴经过他的门前以敲打饭碗为号,以提醒他开饭时间已到。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恽代英一直坚持的教育目标。1921年寒假,他组织川南师范的师生成立童子军巡回讲演团,自任团长,率领他们下乡做巡回演讲,广泛传播革命思想。每天清晨,他背着行李,不顾脚上磨出的血泡,情绪饱满地带着学生出发,晚上就盖着一条绒线毯御寒。生活虽然非常艰苦,精神上却很愉快,他经常一边走一边哼着自己喜欢的《梅花三弄》的曲子。据《少年中国》上记载:这次演讲团有教员六人,学生二十四人组成,涉足"隆昌、内江、自流井、富顺、南溪、宜宾、江安、纳溪、合江等县往返一月,行近二千余里,讲演二十余次,沿途考察社会状况,顷方返校"。这种直接与工农接触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革命激情和爱国思想,也为所到之处的无助青年指明了道路。
郭沫若在回忆恽代英时,曾深情地说:"代英在四川泸州做过师范教育工作,四川青年受他影响特别多。假使我们从事调查,那时从四川那样的山坳里,远远跑到广东去报考黄埔军校的青年,恐怕十个有九个是受了代英的鼓舞吧?"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社区热贴
- 12-06
- 装修 fff - 博文预览
- 12-06
- 家具 家居装修六步骤(上) - 博文预
- 12-06
- 家具 家具店名
- 11-11
- 北京台湾士林生煎包单人餐
- 08-29
- 高精图:中国军方首次公开夏级战
- 08-29
- 实拍朝鲜海军妹妹
- 06-01
- 当雷锋遇上素颜宅男女神
- 05-27
- 为人处世72招
- 05-27
- 51条经典红段子
- 05-27
-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