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南与恽代英结识的故事

2009-10-07  本文来源于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这所学校进步青年较多。辛亥革命爆发后,该校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大为增强,追求自由民主的愿望更为强烈。林育南一入该校,便积极阅读进步书刊,很快成为该校青年中的先进代表。
  1915年秋,林育南考入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
  这所学校进步青年较多。辛亥革命爆发后,该校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大为增强,追求自由民主的愿望更为强烈。林育南一入该校,便积极阅读进步书刊,很快成为该校青年中的先进代表。
  1917年10月,湖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恽代英在武汉发起组织了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的"互助社"。这个进步团体一建立,很快团结了武汉地区的一批进步青年,并经常组织进步青年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江苏武进县人,1895年8月12日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书香人家,1913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1915年夏进入该校文科哲学部攻读,1918年毕业,因学业优秀被聘任为该校附中部教务主任。恽代英思想先进,才华横溢,是当时武汉地区青年最为尊敬、最有威望的一位知识分子。
  林育南对恽代英很崇拜,非常想与恽代英交朋友。由于没有机会,他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他发现朋友沈光耀与恽代英是亲戚,便向沈表示想与恽代英相识的愿望,沈光耀一口答应了。
  10月22日,在沈光耀的引荐下,林育南专程去拜访恽代英。
  林育南唾成珠,思想敏锐。恽代英感觉他与自己的志向、兴趣甚合,也有相见恨晚之感。
  恽代英还感到:林育南不仅志大品高,而且很有才华,是个了不得的人才,想吸收林育南参加"互助社"。
  谈了一阵,恽代英还想进一步了解林育南,问道:"你写过文章吗?"
  林育南从随身携带的布袋里取出几份报刊说:"写过文章,发表在这上面。"
  恽代英接过报刊,翻阅了几篇。他从文章中发现:林育南虽然很年轻,笔锋却很锐利,文中言辞优美,气势磅礴。他心想:革命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通过这次交谈,他对林育南产生极大的好感。临别,恽代英要林育南经常到他家或"互助社"玩,还希望他加入"互助社"。林育南对他说:"今天认识你,我很高兴,以后我会经常来。"
  林育南回到学校后,仔细考虑了恽代英的意见。决定加入"互助社"。10月24日,林育南正式向恽代英表示了加入"互助社"的意愿,恽代英接受了他的申请。自此,林育南、恽代英这对青年才俊成为志同道合、无话不谈的亲密战友。
  为了扩大"互助社"的影响,吸引更多的青年,恽代英在武昌又组织了一个"仁社",林育南也组织了"黄社"。
  "仁社"、"黄社"均以"互助社"为中心,社与社之间紧密配合,互相支持,为武汉地区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做了很多重要工作。
  为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20年春,恽代英、林育南等人决定将几个小社团合并,成立利群书社,2月1日,利群书社在武昌横堤街成立,参加书社的还有林育英、李求实、李书渠、陆沉、廖焕星等人。
  他们之所以取名"利群书社",意即"利群助人"。恽代英、林育南在武昌察院坡找到一栋两层楼的民房,作为社址。他们将房子稍稍粉刷后,在楼下开了一个书店,销售进步书刊,楼上作为利群书社成员讨论问题及活动的场所。凡利群书社的成员,必须轮流到书社服务,或销售书报刊,或接待来访客人,或向青年、学生们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利群书社成立后,影响日益扩大,并很快团结、吸引了湖北地区一大批进步青年,毛泽东也曾慕名访问过利群书社,并与恽代英、林育南交上了朋友。
  对林育南、恽代英建立的利群书社,党史专家廖鑫初在《五四时期的武昌利群书社》一文中,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利群书社这个五四时期湖北地区宣传新文化、传播马列主义的进步社团,他的创立和卓有成效的活动,为湖北的建党建团工作,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重要准备,为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李求实、肖楚女、黄负生、谢远定、李书渠等,后来成为共产主义的忠贞战士。……利群书社将永远烙印在湖北人民的记忆中,彪炳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