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奋战赤胆忠心贺龙

2010-03-02  本文来源于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贺龙同志是我们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军事家,是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军的创始者之一,为党、为革命、为人民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受到全党全

   贺龙同志是我们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军事家,是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军的创始者之一,为党、为革命、为人民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四年,贺龙同志同周逸群等同志一道,开辟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和领导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红四军、红二军团。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他和任弼时等同志一道,率领红二、六军团,开辟了湘鄂川黔根据地①。艰苦卓绝地战斗了八个寒暑。他赤胆忠心,立场坚定,坚决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英勇奋战,历尽艰险,百折不挠,置生死于度外;他胸怀坦白,大公无私,密切联系群众,对同志、对人民充满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的激动人心的战斗故事,至今在土家苗乡广泛地传颂;他的坚定、刚毅、乐观、奋战的高大形象,永远屹立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一)

  一八九六年,贺龙同志出生于我州桑植县洪家关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里。他从小除了在家做农活外,常跟随父亲到四乡帮人家做裁缝。他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乐于帮助贫苦农民解决危难。有年初春,他正在小溪里摸鱼,忽然,发现一个衣着褴褛的老人,背着一背柴,踉踉跄跄地滚在深潭里,贺龙同志连忙跑去,救起了老人,并扶着到小河坎上自己家里休息。贺龙同志为老人家生了一堆火,捧上一碗热呼呼的茶,亲热地和老人家攀谈起来了。原来,这老人家十分贫困,孙子得了急病,只好背了一背柴上场去卖,谁知脚软眼花,一个趔趄就滚到河里去了。临走时,老人家为感谢贺龙同志的热情帮助,便把这背干柴留下作为礼物。贺龙同志说什么也不接受,老人家执拗地走了。贺龙同志心想:这怎么行呢?人家还等着要钱为孙子治病呢!他决定将这背柴退给老人家,便背着柴跟在老人家后面,走了好几里地,待老人家坐下歇气时,贺龙同志“嚓”的一下将柴放在他面前,转身便跑。从此,那位贫苦老人翘起大姆指,逢人便称赞:“道裁缝家的常伢,①硬是这个!”贺龙同志虽说年幼,但他的心与贫苦农民的心是相通的。长到十几岁的时候,贺龙同志跟随亲友帮人家赶骡子,运输茶叶、药材、盐巴以及其它土特产,上云贵,下江汉,走的地方多了,见识广了,眼界也开阔了。他认识到,不仅桑植县的富豪强门欺压人,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的富豪强门也都一样地剥削人、欺压人。天下老鸦一般黑,深山虎豹一样狠。他突破了洪家关这个狭小的圈子,把自己的命运与阶级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种到处奔波的生活,使他熟悉了湘鄂川黔边境的风俗人情,山河城镇,更使他了解了民间的疾苦,培养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

  一九一六年初,轰轰烈烈的反袁护国运动,波及到了交通闭塞的湘鄂川黔边境。正在边境赶骡子的贺龙同志深受反袁护国运动的感染,对反袁他由衷地高兴,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他满怀着愤恨。他发动了二十几个赶马的伙伴,决定打开芭茅溪盐运局,夺取枪支,拖一支队伍,参加护国运动。这芭茅溪,是湖南桑植和湖北鹤峰交界的关隘,深山峻岭,峭壁相峙,地形十分险要。统治阶级为了搜刮民财,在这里设了一个盐局,垄断附近一带的食盐买卖,征收来往挑运食盐的赋税,“见三抽一”,作恶多端。这年初春的一个深夜,贺龙同志和二十几个伙伴,手持菜刀,冲进了芭茅溪盐局,处决了盐局局长,夺取了盐局枪支,烧毁了盐局的单据,分配了盐局的税盐,为当地人民除了害,大长了贫苦农民的志气,大灭了反动统治阶级的威风。贺龙同志菜刀砍盐局,夺得了武器,拉起了队伍,在洪家关举行了讨袁大会,发表了讨袁檄文。从此,贺龙同志开始了武装斗争活动。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英雄行为,后来曾得到毛主席的赞扬。毛主席在领导秋收起义队伍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时,就用贺龙同志菜刀砍盐局的故事鼓舞红军战士。毛主席说: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①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贺龙同志欢欣鼓舞,如同干旱的禾苗遇见了喜雨,黑夜里行船望见了明灯。他想党,盼党,找党,希望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一九二六年,贺龙同志北伐途中驻在常德。当时,党组织派共产党员周逸群同志带了一个宣传队来到了贺龙同志的部队工作。贺龙同志知道周逸群同志的宣传队里有许多同志是共产党员,就拉着周逸群同志的手说:你们来得好啊!我多年想找党,可今天党找到了我,从此部队有奔头了。当今这四分五裂的中国,唯有共产党拯救得了,你帮助我把部队改造一下吧,我也要争取加入共产党。后来,在周逸群同志的帮助下,创办了政治讲习班,配备了政治工作干部,连队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开展了歌咏、球赛、学习等活动。在北伐战争中,贺龙同志率领自己的部队,打了不少胜仗,北洋军阀闻风丧胆,是当时国民革命军中著名的左派将领。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五二一”、“七一五”等反革命事件接二连三地出现了,长沙、上海、武汉、广州,到处是腥风血雨,白色恐怖。这一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贺龙同志,使他进一步地认识到了:唯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唯有马列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决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的解放事业。七月间,贺龙同志按照党的指示,准备率部队同叶挺同志的部队一道向九江进发。此时,他部队里有几个反动分子,暗地与汪精卫勾结,策动士兵哗变。贺龙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肇事的地方,平定了哗变,粉碎了汪精卫的阴谋,带着部队乘“江平”轮,乘风破浪向九江进发。到了九江,汪精卫、孙科、朱培德、张发奎等反动家伙窜到了庐山,急令贺、叶到庐山开会,妄图趁机解除贺、叶的兵权。为了研究对策,贺龙、叶挺、叶剑英三同志,在星子县附近鄱阳湖的一只小船上,开了紧急会议,分析了形势,识破了敌人的阴谋,决定不去庐山开会,部队迅速向南昌开进。在这个革命与反革命生死搏斗的关键时刻,贺龙同志一切听党的,不怕坐牢,不怕砍头,决然率领部队沿南浔铁路开往了南昌。由于当时贺龙同志不是共产党员,没有参加前敌委员会。二十八日,前委书记周恩来同志来到了贺龙同志的住地,把起义计划郑重地告诉了贺龙同志,并征询他的意见;贺龙同志听了之后,无比激动,坚定地说:很好,我完全听共产党的话,党叫我怎样干,就怎样干。周恩来同志当即代表前委任命贺龙同志为起义军总指挥。八一起义枪声打响了!贺龙同志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冒着枪林弹雨,挺立在中华圣公会的石阶上,指挥起义军官兵向反动军队英勇冲杀。八月中旬,贺龙同志在周逸群同志的介绍下,于瑞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南昌起义军在潮汕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有些人动摇了,有的甚至扯起白旗投靠蒋介石去了。但是,贺龙同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他转到上海,找到党中央,请示今后怎么办?并坚定地向党提出:还是让我回湘西拖队伍吧!党中央当即交给他和周逸群同志一项新的战斗任务:组织湘鄂边前敌委员会,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他肩负党的重托,满怀胜利信心,和周逸群同志一道,赤手空拳地来到了洪湖,来到了湘鄂边。“大地乌云遮太阳,一朝消散又重光,忽闻各处人喧闹,胡子果然转故乡。”①从此,在黑沉沉的湘西,燃起了一支红亮的火炬。当时,贺龙同志的同族中有人对共产党不了解,劝他莫戴这顶红帽子。贺龙同志回答说:就是把我脑壳砍了,我也要跟共产党走到底。他走到哪里,就向乡亲们热情地宣传党的主张,宣传以井冈山为榜样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光明前景。他说:国民党说共产党是洪水猛兽,可是劳苦大众都说共产党是救星。我寻找真理,找了半辈子没找到,现在找到了,那就是共产党。要跟党走到底,别的出路是没有的。只有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能救国救民,才有真正的出路。共产党一定能成功,蒋介石一定垮台。就这样,贺龙同志在党的领导下,打起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开展武装斗争,到一九二八年三月底,就组成了一支三千多人的革命武装力量,并解放了桑植城,建立起中共桑植县委和桑植县第一个革命政权。当时,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这支工农革命军队虽几经挫折,但由于贺龙同志正确贯彻了党中央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分配土地、在军队和地方建立党的组织和发展党员等重要指示,实行了许多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政策,加上红军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不屈不挠地斗争,到一九三○年上半年,湘鄂西的革命斗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一九三○年六月,根据党中央指示,贺龙同志率领湘鄂边的红四军(一九二九年二月,工农革命军改编为红四军)和周逸群同志领导的红六军会师,组成红二军团,由贺龙同志任总指挥,周逸群同志任政委。在党的前委的领导下,鄂西地区的十多个县和湘鄂边区的六、七个县,除少数县城为敌人占据以外,都建立了民主政权,组织了游击队、赤卫队等人民武装,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游击队、赤卫队三结合的人民武装斗争体制。

  贺龙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毛主席无比崇敬。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初期,贺龙同志曾在长沙等地听说过毛主席的革命事迹,总是赞不绝口,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一九二八年冬,贺龙同志率领的工农革命军遭受了挫折,隐蔽在莽莽的桑植、鹤峰两县的大山之中。一天,交通员带来周逸群同志的一封信,看着看着,贺龙同志眉宇舒展,哈哈大笑,一巴掌拍在大腿上,说道:我们有办法了!同志们问他有什么喜事,他说,周逸群同志介绍了毛泽东同志创造的井冈山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接着,他带领战士们挺立在山头,深情地向远方眺望,并向同志们讲起井冈山来了。在那艰苦的斗争中,他总是笑呵呵的,总是用井冈山的经验鼓舞斗志。每次给战士或老乡讲话,他总是提出一个令人振奋的问题:你们知道不知道井冈山?然后用通俗而又生动的语言,介绍井冈山,号召学习井冈山。有个时候,与中央失掉了联系,红军战士十分着急,贺龙同志总是怀着坚定的信心说:不要紧,要坚持住。湘西武陵山与井冈山虽然隔得远,但山山相连,党中央、毛主席的“交通”一定会来的,一切都会变好的。一九三四年秋冬之交,贺龙同志率领的红二军团与任弼时同志率领的来自井冈山的红六军团在黔东会师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多次对任弼时等六军团的同志说:你们来自井冈山,来自毛泽东同志身边,要好好给我们介绍经验啊!他不仅自己带干部到六军团去学习,还要求六军团调派一些干部到二军团去工作。以后,遵义会议精神传到湘鄂川黔根据地时,贺龙同志异常兴奋,欢欣鼓舞,他说,我虽然没见过毛泽东同志,但从我本身的经验教训中,从读到他写的文章中,深知他是我们的正确领导者。贺龙同志多次发表了拥护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副主席的谈话,充满了无比敬仰之情,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贺龙同志的心是向着毛主席的,向着共产党的。

  在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中,贺龙同志坚定地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一边,与错误路线展开不调和的斗争。一九三○年下半年到一九三四年秋天,在第二次、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直接影响下,湘鄂西根据地遭受了两次挫折。当第二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中央领导机关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他们派代表来到湘鄂西,强行贯彻其打中心城市的错误决议,指令当时的红二军团集中全部兵力,并带走洪湖根据地绝大部分地方武装,配合进攻长沙,然后夺取武汉。这一错误路线使洪湖根据地遭受了严重损失,红二军团由三万人减少到一万多人。但是,经过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同志的斗争和作了大量工作,弥补了错误路线所造成的损失,战胜了不少困难,保存了力量,发动了群众,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后来,王明路线的忠实执行者担任了湘鄂西分局的领导职务,他们不顾以贺龙同志为代表的坚持正确意见的广大干部的反对,一意孤行,在军事路线上只准打仗,不准休整,只准打大仗、打硬仗,不准打游击战,只准打大城市,不许打小据点,甚至取消了红军中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在根据地建设上,实行消灭富农的政策,扩大了打击面,脱离了群众;在党内、军内,搞肃反扩大化,错杀了不少优秀干部,严重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在这严重时刻,贺龙同志对革命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把光荣的红二军团广大指战员团结在党的周围,与王明路线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他和关向应同志一起,不分昼夜地到各连队进行政治动员,耐心地向战士宣传党中央的政策,揭露了王明路线的错误实质。他亲自主持登记党员、组织党的支部、小组等一系列恢复党的工作,并着手建立部队的政治工作。由于贺龙同志及其他领导同志的正确领导,由于广大干部和战士的努力,红二军团渡过了建军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二、六军团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组织成了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志为核心的领导机关,开始了湘鄂川黔武装斗争的新阶段。

  贺龙同志卓越的指挥才能,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九二八年冬,由于缺乏经验,失掉了上级党组织的及时指导,工农革命军遭到了挫折,只剩下九十来个人、七十来支枪了。贺龙同志带着这支队伍,以井冈山为榜样,以毛主席的“十六字诀”为指针,活跃在湘鄂边千里山界,或诱敌深入,或埋伏狙击,或声东击西,或突然袭击,只打得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团防晕头转向,提心吊胆。一九二九年春,红军扩大了,鹤峰解放了,革命烈火越烧越旺。这一下,急坏了湘西剿共指挥部,他们便派驻在永顺县的旅长向子云率数千余人向桑植县城进犯。贺龙同志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决定把红军撤到县城外面的山界上,摆个空城计,大开四门,诱敌深入。向子云狂妄已极,进城之后便向省里的何健拍电告捷。谁知,他正在大作发财梦的时候,贺龙同志指挥红军和赤卫队员向城内冲杀。霎时,城外号角紧,城内枪声急。向子云怆惶地骑着骡子窜到离县城不远的赤溪河,发现船只一只都没有,便泅水逃遁。此时,赤溪河卷起了排头大浪,向子云被滔滔的洪波吞没了。向子云的人马大部被我红军歼灭,缴获长短枪一千余支。这是红四军建立之后的第一次大捷,以少胜多,打出了威风,人们高兴地唱道:贺龙将军献空城,喜坏永顺向子云,自投罗网逃不脱,全军覆没尽丧命。贺龙同志就这样,以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红军打了不少胜仗,驰骋在荆江两岸、澧水上下、莽莽武陵、千里武当。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二、六军团会师之后,创建了以永顺、桑植、大庸为中心的湘鄂川黔根据地。一九三五年二月,蒋介石急命湖南、湖北的军阀,调集了数十万兵力,分六路纵队向根据地扑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及时发来指示:要利用湘鄂敌人指挥不统一,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弱点,不失时机地在运动中将敌人各个击破。军委分会认真领会了中央指示精神,贺龙同志又详细介绍和分析了湘鄂边的地形、物产和群众条件,决定采取诱敌深入,以便在有利的地形和适当的时机,歼其一路的战略战术。在桑植县的陈家河,贺龙同志抓住敌军分进合击的孤立的陈耀汉纵队的一个旅,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敌全部歼灭。紧接着,贺龙同志率领部队,冒着大雨,踏着泞滑的山道,赶到了离陈家河数十里的桃子溪,全歼了陈耀汉的另一个旅和一个师部。三天打了两个大胜仗,我军乘胜转入反攻。贺龙同志为首的军委分会重温了毛主席的指示,分析了两湖敌人的矛盾,决定对湘敌取守势,对鄂敌取攻势。六月,我红军大踏步转向西北,包围湖北宣恩,造成围城打援的战机,在忠堡消灭了增援宣恩的敌一个旅和一个师部,活捉师长张振汉。八月初,贺龙同志带着红军在板栗园设伏,全歼增援龙山的敌八十五师,击毙敌师长谢彬。接着,又在芭蕉坨,击溃了敌军十个团。后来,又根据贺龙同志的建议,红二、六军团乘胜大举东进,顺利地占领了津市、澧县、临澧、石门等城市和广大地区。这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是根据地军民团结战斗的结果,也是贺龙同志以及任弼时等其他领导同志实践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结果。

                       (二)

  贺龙同志在对敌斗争中,勇猛无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艰难困苦压服不了他,白色恐怖威胁不了他,高官厚禄引诱不了他,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湘西人民赞道:桐子花开心最红,贺老总心向毛泽东,出生入死闹革命,巍巍高山一棵松。

  一九二八年的冬天,由于与党中央失掉联系,由于建军初期缺乏经验,工农革命军遭到了挫折。为了保存力量,贺龙同志带着队伍来到了湘鄂边的高山峻岭之中。这里,莽莽山林,高耸云天,大雪不停地下,寒风一个劲地吹。贺龙同志和战士们一样,一身单衣,一双草鞋,几天吃不上一粒盐,喝不上一口稀粥。在这种饥寒交迫、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贺龙同志没有叹一口气,没皱一下眉,同往常一样乐观。有一次,炊事员想方设法弄到手指大一点盐巴,给贺龙同志专炒了一碗有盐的辣子。贺龙同志尝了一口,知道是炊事员同志专给他做的,便将那碗辣子倒在了锅里。炊事员向前阻挡,关切地说道:“军长,你肩膀上的担子重啊!看你,眼眶亏了,人也瘦了……”贺龙同志微笑着说:“我们大家担子都重啊!红军嘛,官兵一样,有盐同咸嘛!”他的行动,是无声的号召,激励鼓舞着全体战士。他常问:“同志们,苦不苦?”战士们回答说:“不苦。”贺龙同志诚挚地笑了一下,说:“不苦是假。但是我们红军不怕苦。同志们,困难是暂时的,革命一定会成功。没有今天的苦,哪有明天的甜啊!”这些话,战士们听了,都觉得热呼呼的。“层层铁网逼周围,夜集深山雪满衣,为党为民何惧死,宝刀要向贼头挥。”贺龙同志的堂弟、革命烈士贺锦斋当年写下的诗句,生动、深刻地描绘了工农革命军在严重困难面前保持的高昂士气。正是凭着这种可贵的革命士气,工农革命军战胜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有年冬天,贺龙同志的脚冻裂了口,鲜血淋淋,但他若无其事,穿着一双草鞋,风里去,雨里来,踩雪踏冰,爬山涉水。战士和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的为他找了些白果子,把瓤子捣烂,敷在裂口上;有的送来了布鞋、布袜。贺龙同志笑眯眯地说:谢谢你们啊!你们看,我们工农红军人人穿草鞋,如果我一个人穿布鞋,岂不象是别个部队里的人啦!贺龙同志穿着草鞋,走遍了湘鄂边大山界,走遍了洪湖垸落,那一行行草鞋印,连接着村村寨寨,也连接着我们根据地军民的心。

  贺龙同志带领指战员迎着困难上,踏着艰险行。他英勇顽强,身先士卒,总是把指挥部设在最前线。哪里战斗最激烈,他就在哪里指挥;哪里斗争最艰巨,他就在哪里冲锋。“子弹炮弹都怕贺老总”。从人民群众这句革命浪漫主义的传说中,可以看到,贺龙同志为人民敢冲锋,为革命不怕死,有一股拼命精神。一九二八年冬到一九二九年春,贺龙同志带了一支百来人的部队,化名为王胡子,在与湖南毗连的湖北省宣恩、利川一带活动,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打击团防,建立根据地。有处名叫汪家营的地方,驻扎了一个哥老会的首领,姓李,又是个团总,手下有百来人,三四十支枪,欺压人民,作恶多端。贺龙同志决定亲自带兵去消灭这股团防。干部和战士对打团防个个赞成,但贺龙同志自己去,大家又不赞同,认为人家枪多人多,不十分保险。贺龙同志笑着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干革命嘛,哪有不担风险的!接着,他作了周密的布置,带着化了装的红军战士,向汪家营进发了。那个姓李的团总以为是江湖上袍哥投奔他来了,便打开寨门,吹吹打打,“迎”了进去。殊不知,贺龙同志他们跨进厅堂,行了“袍哥礼”之后,一家伙就把团防兵的枪提了。匪兵一个个吓得落魂丧魄,目瞪口呆。贺龙同志掂着一把盒子枪,站在廊檐下高声向俘虏们宣布:我们是革命军队,专打国民党、土豪劣绅,今天剪除作恶的团总,和大家无关。这次,就缴获了三十几支枪,队伍也扩大了。有一次,红军部队驻扎在獐耳坪,遭到了几十倍于我的敌军突然袭击,那时,红军处境十分困难,枪支弹药异常缺乏。贺龙同志果断地命令狙击敌人,掩护主力和部分地方机关工作人员迅速撤退。由于敌强我弱,狙击战中伤亡很大,两个团长壮烈牺牲。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们的贺龙同志拔出双枪,向警卫连高喊着:同志们,跟我来!带着警卫连象飞一样,占领了一个山垭,接连打退敌人的几次冲锋,保证了其他同志的安全转移。

  贺龙同志的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党和人民的利益,却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有一次,贺龙同志在洪湖边的村子里向群众作宣传工作,由于叛徒告密,保安团调集匪军象疯狗似地向这个村子扑来。农民群众都要贺龙同志先走。贺龙同志向四周看了一眼,坚定地说:乡亲们!我们掩护你们,赶快往芦苇里撤。他与两个警卫员,村头一枪,村尾一枪,堤外一枪,堤内一枪,只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不知村里究竟有多少红军,站在很远的河堤上不敢前进一步。就这样,帮助群众安全撤离了村寨。一九三五年夏,我军在忠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敌四十一师张振汉部全部包围。贺龙同志和往常每次战役一样,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当时,因为连日来的紧张工作和行军,贺龙同志患病了,但他仍然坚持在火线指挥。在他身边的任弼时政委发现他脸色苍白,便问他:你怎么啦?贺龙同志满不在乎地说:“没什么,稍微有点不舒服。”任政委派人叫医生来检查,贺龙同志的体温已到了三十九度。医生给他打针服药,并建议他立即休息。可是,贺龙同志为了打好这一仗,总是强调自己身体好,病不要紧,能坚持。战斗越打越激烈,他完全忘记了自己还在病中,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及时地掌握战情变化,准确地下达一个又一个指挥命令。在贺龙同志的亲自指挥下,忠堡战役终于获得了全歼敌军三个团的重大胜利。

  在党的领导下,红军越打越硬,根据地也越加巩固,到处燃起了革命烈火,使得蒋介石和地主豪绅土匪惊恐万分。国民党虽屡遭失败,仍然向根据地进行了疯狂“围剿”。他们满以为采用烧、杀、抢、掠的手段,就可以制服革命根据地人民,威胁贺龙同志。国民党对贺龙同志的家乡——桑植县洪家关更是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扫荡,扬言要“刨土三尺,斩草除根”。敌人不但抄了贺龙同志的家,还烧了他家的屋,挖了他家的祖坟。贺龙同志的姐姐贺香姑(贺民英)、贺五姐和堂弟贺锦斋,在与敌人的浴血奋战中壮烈牺牲了,他的妹妹贺满姑被敌人残酷地杀害了。贺龙同志面对敌人的这种残暴行径,坚定沉着,指挥若定,把满腔仇恨化为无穷的力量,踏着烈士的血迹,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刀尖对刀尖,枪口对枪口”的斗争。反动统治者看到烧、杀无济于事,于是,又采取了反革命的另一手。一九三三年十二月,蒋介石以重兵压境之势围逼根据地,同时又亲自委派反动政客熊贡卿去游说收买贺龙同志。熊先派梁素佛来到湘鄂西红三军(红二军团当时称红三军)。贺龙同志首先发觉这个阴谋,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对革命者的最大污辱,当即报告了湘鄂西中央分局。分局为了搞清蒋介石对苏区及四方面军的破坏工作情况,遂允许熊贡卿来到湘鄂西。在熊供述情况后,即由贺龙同志主持召开了万人审判大会,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诡计和滔天罪行,并当众处决了熊贡卿,给蒋介石反动政府以当头一棒。贺龙同志对国民党反动派“策反”阴谋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坚定立场,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

                         (三)

  贺龙同志对同志,对人民,满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处处关心战士,关心人民群众,与广大军民同甘苦,共患难,心连着心。

  在创建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里,贺龙同志时刻把广大红军战士的冷暖挂在心里。他经常对干部说:人民把亲生骨肉托付给我们了,我们应当关心他们,教育他们,不能辜负人民对我们的希望。行军时,贺龙同志夹在战士的队伍中,穿着灰布军装,背着棕叶斗篷,脚踏水草鞋,迈着雄健的步子,分不清谁是兵,谁是“官”。一到宿营地,他先到各连队查问房子是不是安排好了,伙食是不是准备好了,有没有热水洗脚,有没有稻草开铺,有没有病号。一有空,他就和战士们拉家常、谈思想,有时拉拉歌子,扳扳手劲。有时,他为战士打热水烫脚,并告诉战士,在睡觉的时候,要把脚搁高一点,免得脚浮肿。贺龙同志特别关怀伤病员。有一次他从前线回到桑植,一身尘土一脚泥,一口水都没喝,就到医院看望伤病员。有个红军战士叫小王,脚上的伤口化脓,疼痛不已,原来医院的药物用完了,采草药的同志又没回来。贺龙同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一面安慰小王,一面拿钱叫警卫员买来一个南瓜,用小刀把南瓜切开,把瓜瓤轻轻地敷在小王的伤口上,捆好绷带。小王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九三三年冬的一天,部队在行军途中。卫生员扶着一个生病的战士艰难地行走着。贺龙同志看见了,便要那位战士骑上他的马。那位战士深情地说:军长,把你拖坏了怎么行呢?贺龙同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同志,我是篾扎纸糊的?!走几步路就会走垮?快骑上去,我命令你骑上去!那位战士只好服从命令骑上了马,而贺龙同志却迈着矫健的步伐,翻了一山又一山,蹚了一水又一水。根据地军民都说:贺老总的骡子是病号的骡子;贺老总的大衣,是哨兵的大衣。

  贺龙同志常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干部,教育战士,要求十分严格。有次,黑夜行军,一个战士不小心把群众晒在地坪里的柿饼碰坏了一个,贺龙同志抓住这件事在全军开展了遵纪爱民教育,他说:我们是红军战士,是为穷苦人谋利益的,要爱护群众的一草一木。贺龙同志经常召开群众座谈会,征求群众的意见。有时同基层干部一道,挨家挨户去检查执行纪律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带头执行红军纪律。有次行军,他的大红马踏坏了群众的几株苞谷秆,便自己掏钱赔偿,并亲自上门道歉。贺龙同志经常深入连队,同战士们一起操练,讲述军事技术。有年冬天,一天早上突然刮风下雪,有的同志认为,天气不好,早上可以不出操了。贺龙同志知道了,立即通知团、营干部,坚持早练。他说:平时操练多吃点苦,打起仗来就可以少流血。越是条件艰苦,越要练,才能练出一手杀敌本领。刹时,军号嘹亮,营区周围龙腾虎跃。贺龙同志穿着草鞋,顶寒风,披雪花,同战士们一块操练。他一会儿手把手地教战士们练刺杀,一会儿仔细地纠正战士的射击瞄准动作,一会儿给战士讲解投掷要领,一会儿同战士手扭手地练习格斗。

  贺龙同志十分关心群众疾苦,同人民群众心连心。一九三四年,贺龙同志率领一支部队路过一个小山寨,看到很多老百姓挤在岩脚下,一问才晓得这个村寨的房屋被土匪烧掉了。他随即命令队伍停下来,亲自带领红军战士砍树条、割茅草,帮助老百姓搭茅棚子,重建家园。临别时,每户还发给二十块钱。贺龙同志深情地说:乡亲们,土匪把你们害苦了,我们只能解决你们眼前的一些困难,等把普天下的土豪劣绅、土匪、王八蛋统统都消灭了,我们就永远地过好日子。村里的老百姓一个个泪流满面,感谢贺老总“雪里送炭”。从此,人们把这个小山村,叫做“红军村”。贺龙同志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一有空就给老百姓挑水、劈柴、烧火、抱小孩,和老百姓谈心,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真是水乳交融,亲如一家。现在根据地还流传着“军长劈柴”的故事。一天,部队宿营在一个小村子里,老百姓出工还没有回来。贺龙同志拿起斧头就给房东劈柴。不一会,劈了一大堆。房东老把式回来了,看到一个身穿青布衣、脚穿水草鞋的红军正在使劲地劈柴,满头大汗,连忙上前阻拦说:“红军大哥,难为你了,快歇歇吧。”贺龙同志回过头来,笑着说:“我们红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嘛,难为什么?”老把式定神一看,呆住了,这位“红军大哥”原来就是我们的贺总啊!老把式激动地说:“哎呀,军长,你是带兵的,怎么给我们老百姓劈起柴来了。”贺龙同志擦擦汗,笑眯眯地说:“军长就不应该给老百姓劈柴吗?军长原来也是老百姓嘛!”是的,在那艰苦的八个年头里,贺龙同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油茶成熟了,他派人帮助群众拣;红薯长大了,他派人帮助群众挖;堤坝冲垮了,他派人帮助群众修。有时,贺龙同志还带着干部和战士,把打土豪得来的胜利果实,挑送到没有劳动力的贫苦农民家里。群众都唱着:高山顶上云套云,园中竹子根连根,河里鱼儿不离水,贺老总和人民心连心。这支歌至今还在湘西各族人民中流传。贺龙同志是我们湘西人民的贴心人啊!

  更令人感动的是,贺龙同志对党对人民所作的贡献那样大,但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他刻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经常用毛主席的教导鞭策和勉励自己。《洪湖赤卫队》上演之后,贺龙同志多次给该剧组的演员说:你们要唱毛主席,唱共产党,唱洪湖人民,不要唱贺龙。贺龙同志旧居被土匪烧毁了,家乡人民热爱贺龙同志,准备照原样修复。贺龙同志知道后,来信说:“不要修了,是否可以修一所学校。”后来在接见桑植县负责同志时,他一再强调不要修复他的旧居。一九六○年家乡人民托人给贺龙同志带去一些腊肉,贺龙同志收到后,按价把钱寄回家乡,并写信指出:以后决不要再给他带东西。解放初期,他的外甥到重庆看他,要求舅舅给他找个工作。贺龙同志教导外甥说:“革命胜利了,我们见天了。你妈妈满姑为革命死得好苦啊,你是烈士的后代,更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还是回到农村,坚持在农村干革命,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外甥听了贺龙同志的教导,高兴地回到农村,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农村战斗。在三年暂时困难时期,洪家关公社写信给贺龙同志,反映了家乡人民存在一些困难。贺龙同志立即回信指出,困难是暂时的,我们有毛主席的领导,有党中央的领导,一定能够战胜困难。他在信中希望家乡人民,牢记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伟大教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顶住资本主义逆流,发扬当年红军时期那种革命精神,把人民公社办好。

  贺龙同志在历史上建树的功绩,对湘西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是任何人也不能抹杀的。他的光辉形象,就象武陵山一般屹立在湘西各族人民的心中。在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斗争的光辉史册中,在毛主席领导我党、我军同国内外敌人斗争的光辉史册中,都有贺龙同志闪耀光芒的一页。“四人帮”和林彪一伙妄想篡改历史,抹杀贺龙同志的历史功绩,只能是痴心妄想。

  ①当时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包括鄂西区(又称洪湖区,它是中心根据地)和湘鄂边区。后来,有个时期还包括归(秭归)、兴(兴山)、巴(巴东)、鄂西北(房县、均县、谷城、保康)和襄(阳)、枣(阳)、宜(城)等根据地。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建立了以永顺为中心的湘鄂川黔根据地。

  ①贺龙同志本名贺文常,他父亲名叫贺士道,是做裁缝的。

  ①见《星火燎原》第一卷第一集《三湾改编》一文。

  ①贺锦斋诗:《随常兄回桑植原籍有感》。

  《忠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

(责任编辑:林斌)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