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朱德故乡的人文胜迹。
四川北部仪陇县马鞍镇,群山叠嶂、郁郁葱葱,琳琅山松柏滴翠、俊秀神奇,因孕育了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而名播遐迩。
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朱德在这里生活了23年,留下了众多的纪念地。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德故居、朱德诞生地,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药铺垭私塾、席家碥私塾、琳琅井、四方田、朱德父母故居、朱德生父朱世林墓、朱德生母钟太夫人墓、朱德故里碑、朱德题词碑等和相关文物保护点。先后被中宣部和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文物局、团中央等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被国家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理想的瞻仰怀念、学习观光胜地。
从琳琅山南麓进入朱德故居纪念地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造型呈八字状的功勋牌坊,坊额上书"朱德故居纪念园"。由此而入,沿山势绿色车道而行,拾206级军功道台阶而上,朱德汉白玉像向人们挥手致意。泥墙黑瓦的四合院迎面而来:"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邓小平题写的馆名金光闪闪。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1978年12月1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1982年8月1日落成开馆。2004年8月,在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切关怀下,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进行了改扩建。改扩建融合了川北民居传统和现代建筑风格,外观古朴典雅,内部装饰现代,陈列着朱德同志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生平事迹。陈列以丰富的实物和图片史料,采用多媒体、场景、浮雕、模型、油画等高科技、艺术手段,生动翔实地展示了一代元戎朱德同志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和革命到底的伟大精神。2007年5月,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评选特别奖。
纪念馆出来向西,翠竹青树掩映的小路分外宁静。一条道经梅廊,来到"琳琅井"。这是1900年夏天,马鞍大旱,为克服天旱,朱德亲手挖掘了这一口小土井,后人取名为"琳琅井"。1996年朱德诞生110周年之际,四川省计委捐资维修,增设井台,建碑亭一座,内立一大理石碑书"饮水思源",教世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前行便是故居旁百年"双柏树",朱德小时候在双柏树架上横木做单杠,用以锻炼身体。另一条道经大湾堰、山河志、海量亭到故居前的朱家祖业田"四方田",朱德小时候在田中养鱼摸鱼劳作。
两条道的交汇处,一幢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建筑坐南向北,于琳琅山和马鞍山之间,洋溢着川北民居气息。这就是"朱德故居",正门上方悬挂郭沫若题写的匾额。它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820年),是朱家先辈从广东入川的第二住地,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朱德9岁那年,家因地主逼租夺债,他便随着养父母从2公里之外的出生地李家湾迁居到这里,一住就是14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穿堂屋进左侧屋,踏上9级木梯,这里是朱德的卧室:木架床、谷草垫、黄篾席、印花被、麻布帐,一切都是100多年模样;靠右边一桌、一椅、一桐油灯盏。靠窗原是泥墙,朱德当年为了读书方便,开凿小洞引入阳光--就是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朱德伏案潜心读书,学习文化知识,树立理想信念。故居内陈列了大量朱家先祖用过的实物,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教材。
与故居相邻的是朱家老屋,这里原本是朱家人聚会的地方,现办起了"朱德家世陈列"。
移步继续向西,朱德当年栽植的"嘉陵桑",老枝新发,已成片成园。一条石径通向琳琅山东侧的大垭豁,1909年,23岁的朱德就是从这里走出大山走向革命。大垭豁沿琳琅山东麓,一条混凝土公路向西蜿蜒2公里,这里是李家湾。"朱德诞生地"就位于琳琅山下琳琅湖旁。这里本是丁姓地主废弃的一座粮仓,当年朱德祖父朱帮俊佃租了地主丁邱川的80挑田地,并租下了这西侧的房屋做住房。1886年12月1日早晨,朱德就诞生在西侧的一间地主废弃的粮仓里。这是一间狭窄矮小的木仓房,面积16平方米,地面铺着木板,走上去闪悠悠的;仓屋靠院坝一边的板壁上,开了一孔简陋的"牛肋巴"小窗,透光和透气。夏天,仓屋内热气难当,变成了一格大蒸笼。朱德呱呱落地,一住就是9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也是他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童年时期。直到他9岁时地主逼租退佃,全家才被迫分家搬离此地。
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的完整性保持历史原貌,诞生地的正房和东厢房碉楼也已维修复原。为了反映这一时期朱德和母亲的生活情景,在四间正房举办了"朱德与母亲陈列"。
由诞生地往上步行1公里,到了位于琳琅山西麓的"药铺垭私塾",这是朱德启蒙读书的地方。当年年仅六岁的朱德在父辈们"支撑门户"的思想支配下,怀着"光宗耀祖"的愿望,来到这里从"之、乎、者、也"开始读书学习。
朱德父母故居"位于琳琅山西麓的轿顶山下,是一幢土木结构四合院平房,这是朱家入川迁徙此地在棘笆林里刨出来的一座土屋,进行改建而成,后因变故,被其他族氏占有。院内正面是三道横向排列的双开门组成的堂屋,院内正面是三道横向排的双开门组成的堂屋。门窗上的镂花图案玲珑别致、古雅典雅。正堂门楣上悬挂着一道"人民之光"的金字黑漆大匾,系1950年春中共川北委员会慰问朱德总司令亲属所赠。1917年,任护国军旅长的朱德为父母赎回此房,朱德祖父母、养父母、生父母分别从朱家大湾院子等地迁此居住。1959年,为接待外宾参观考察,地方政府拨款对房屋进行了维修,布置了临时展览,并在正前方修了花园、水池、凉亭等配套设施,供观众休闲。1960年3月,朱德偕夫人康克清回乡视察,要求将此地办为学校,后来学校规模扩大移至另地。朱德纪念馆建馆前一直在此举办朱德生平事迹陈列展览,称为"朱德旧居陈列馆"。现在的朱德父母故居已恢复到建国初期的历史原貌,室内除功能房外,其它举办了"故园情怀"专题陈列。
朱德父母故居向东南约1公里处是"朱德生母钟太夫人墓"。钟太夫人是一位能干贤淑、和蔼善良的家庭主妇,对待子女严格而慈祥。童年时代的朱德受母亲的精心教养,与母亲感情笃厚。1944年4月,朱德在延安各界追悼其母钟太夫人逝世的大会上,敬献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祭文,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无比敬爱。如今,这篇文章便镌刻在墓的前平台花岗石上。墓的左右两侧分别刻着中共中央、中央党校、毛泽东、周恩来等为朱德生母献上的挽联。
朱德生父朱世林墓"位于琳琅山西南侧轿顶山北面的钟家湾。此墓是朱德在泸州任少将旅长时,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专为父母修建的墓地。1920年10月27日,朱世林从泸州返乡途中病逝于重庆,是年冬月,扶柩回籍,旋葬于此。墓冢为圆甑形,正面建造为五重檐七龛两穴推棺墓石坊,上面以高浮雕手法镌刻了先祖灵位、"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及花草走兽图案,墓门两侧刻了两躯披甲执戈的门卫武士像,两孔墓室门首镶嵌着墓碑,左侧墓碑刻有主人朱世林的墓志铭,上面记述了朱世林的家世,并叙及朱德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所建树的"名震三省,福国利民"的丰功伟绩,右墓碑空无字迹,是备作朱德生母钟氏以后逝世安葬再补刻墓志的,但因受国民党的迫害未葬入穴内,1958年朱德胞弟朱泰阶逝世后入葬墓穴。
轿顶山南侧,有一座规模宏大,凸现川北客家风貌的建筑--"丁氏庄园"。庄园始建于清光绪28年,系穿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历时18年。整个建筑一大二小一侧四个院落组成。原有房间108间,石门12道。院内门庭对称,雕梁画檐,走马转角,四水归堂。地基石每块重数吨,土墙高筑达10米,东筑炮楼,前绕护宅河,集居住防御为一体,号称川北第一庄,朱家是丁家的佃农,此地至今还流传着少年朱德大闹丁家花园的故事。那是丁家庄园还在琳琅山上时,朱德和小伙伴们为了进入丁家探视花园,朱德出计声东击西,最终如愿以偿,表现出少年朱德的机智勇敢。如今,"丁氏庄园"原貌依旧,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已规划将在此基础上,设立川北客家博物馆及中国西部客家第一庄。
琳琅山向东,座落着马鞍镇。1960年3月10日,朱德回乡,夜宿马鞍中学,并为学校题词。如今,"朱德题词碑"矗立校园,激励后人。马鞍镇东南侧的马鞍山,伫立着1949年欣闻即将解放的乡民竖立的一块"朱德故里碑",引以自豪。穿过马鞍老街,再前行500米是"席家碥私塾"。1897年,朱德由药铺垭私塾转学来到这里,度过了五年的私塾生活,受到老师席聘三的教导。席先生经常传授"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英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等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反对列强侵我中华,复兴救国,振兴中华的朴素爱国主义思想。
朱德诞生地、朱德故居、朱德读书址等地,再现了朱德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展示了朱德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振兴繁荣而奋斗终身的生平事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和纪念地,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凸显出朱德故居纪念园独特的人文底蕴。
这就是神圣而真实亲切的朱德故居纪念地。(林品强 来源:苏红网)
(责任编辑:林斌)- 12-06
- 装修 fff - 博文预览
- 12-06
- 家具 家居装修六步骤(上) - 博文预
- 12-06
- 家具 家具店名
- 11-11
- 北京台湾士林生煎包单人餐
- 08-29
- 高精图:中国军方首次公开夏级战
- 08-29
- 实拍朝鲜海军妹妹
- 06-01
- 当雷锋遇上素颜宅男女神
- 05-27
- 为人处世72招
- 05-27
- 51条经典红段子
- 05-27
-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