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眼中的邓子恢

2011-10-20  本文来源于未知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邓小燕,邓子恢之女。邓小燕表示,虽然父亲已过世多年,她也退休在家(只是义务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工作),但父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仍然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记忆中,父亲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奋斗终生,这其中最让他难忘的,当属他对农民的那份情怀。
  邓小燕,邓子恢之女。邓小燕表示,虽然父亲已过世多年,她也退休在家(只是义务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工作),但父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仍然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记忆中,父亲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奋斗终生,这其中最让他难忘的,当属他对农民的那份情怀。



 


图:1968年邓子恢摄于北京万寿路寓所



  父亲邓子恢和他的农民情缘

  邓小燕  贾晓明

  在世人眼中,邓子恢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作为卓越的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专家,他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而在女儿眼中,邓子恢却是一位身着农民服装、过着俭朴的农民生活、凡事必深入农民群体中调查、处处为农民着想的睿智而乐观的农民。

  "那时候要是没有乡亲们支持,我们是坚持不下来的"

  我上学时,父亲曾带我们全家去参观《收租院》的雕塑。他一边看一边对我们说:中国农民是最可怜、最穷的,也是最老实的。他们觉得给地主种田就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自己受了剥削和压迫。

  父亲乳名绍箕,子恢是他的字。他1915年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21岁那年考取公费留学,到日本东京留学一年多,因贫病交加而辍学回国。回国后学习、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3年,父亲与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龙岩共同创办《岩声》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社会主义观念。父亲说,记得当时为了创办报纸而四处奔走,带上点干粮走山路,沿途碰到有农民赶有多余的驴子一定会热情地让他顺路搭个脚。彻底改变农民生存状况的理想,在父亲心中日益成熟。

  经过几年的历练,父亲于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次年开始参加组织领导暴动,开展土地革命。当时还没有现成的土地革命经验,父亲遵循的是"满足贫苦农民的经济要求,以达到争取群众大多数"这一原则。在实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父亲和战友们提出"合理负担"的口号,着手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民兄弟起来保卫胜利果实。他曾经回忆说:经常在街上召开演讲大会,听众很多,有时达四五百人,做宣传鼓励工作。平日在茶铺里找农民兄弟进行个别谈话,启发他们的觉悟,并开始筹备建立农民协会。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农民得到实际利益,革命积极性日趋高涨,我党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巩固。

  1935年2月到1938年3月,父亲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由于敌人的封锁,父母和同志们迂回在崇山峻岭之间,不仅缺医少药,武器弹药严重不足,还要时刻警惕敌人的"搜剿",环境非常艰苦。父亲带着母亲和战士们没有在有瓦的房子里睡过一次觉,宿营时大家就砍下竹子搭个竹寮。如果半夜遇到暴雨来袭,他们夫妇只能合打一把伞坐到天明。山上不能烧火,主食只能吃生米,夏天上树摘杨梅,冬天挖冬笋当菜吃,很多同志都牺牲了。

  那时乡亲们拼着性命给父亲他们通风报信、送粮送药。国民党为了防止老百姓帮助游击队,规定"计口购粮",即按人口购粮。乡亲们就从自己口中一点点把米省下来,送给山上的游击队,因为他们知道游击队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据父亲回忆说,由于怕敌人发现,山上不能生火做饭,乡亲们就把米煮熟了送上来,过年时还会多送一些。倘若敌人看得紧,乡亲们就想办法把米饭藏在竹子中间甚至粪筒的夹层里送来。父亲给我们讲这段往事时,曾神色凝重地说:"乡亲们把米送给我们吃,自己却吃地瓜、地瓜叶。那时候要是没有乡亲们支持,我们是坚持不下来的。" (责任编辑:曾丽飞)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