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军区卫生工作的奠基人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江一真同志

2009-08-12  本文来源于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1939年秋,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它的首任校长就是由我军自己培养起来的医务干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卫生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江一真同志。 江一真原名江锡进,1915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庙前村一个赤贫家庭,1929年3月参加红军,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战士、宣传员、护士长、司药、见习医生。1932年秋,江一真被选送入军委卫生学校军医四期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工作。此后历任师卫生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总收容队医疗队队长、医务主任、安塞医院院长,延长野战医院院长,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苏北滨海纵队政委、华中工委土改队队长、地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福建省委调研室主任、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委秘书长、第一副书记,省长,中央农垦部副部长,农业部代部长兼党组书记。文革结束后,任国家卫生部部长兼党组书记,河北省委第二书记、省人大主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38年秋,八路军总卫生部向各根据地派出了几批医务人员,江一真带领一个手术组来到晋察冀军区。由于当时晋察冀军区部队兵员猛增,但医务人员奇缺,因此,创办卫生学校,尽快为部队培养医生、司药和护士,便提到军区和军区卫生部的议事日程上来了。根据当时在这里工作的白求恩同志的推荐,聂荣臻司令员指定由江一真任校长,负责卫校的筹建工作。 此后,江一真以开拓的姿态,知难而进,开始了艰苦的创建工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教员选拔上,冀中军区给予了全力支援,把冀中最有名的专家、教授调送到学校任教。江一真自己也承担了外科学的教学工作;在学制确定上,江真与教员们反复讨论研究,从部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军医班学制为一年半,调剂班一年,护士班八个月。教材也按照这个学制来编写。后来又成立了高级军医班,从普通军医班挑选出最优秀的毕业生做学员,学制为两年;在教学设施上,江一真领导大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恳求有关部门支援,从缴获中解决,同时尽可能到敌占大城市去采购急需的教学设备。另一方面发动教员自己动手制作,逐步增添,逐步完善。1939年秋,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唐县的牛眼沟举行了开学典礼。不久,敌人对边区进行冬季大扫荡。在这次反扫荡中,白求恩大夫不幸逝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军区决定卫校易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 江一真领导白求恩卫生学校最突出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正确地执行了聂荣臻和军区党委确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思想认识上,他不带偏见,实事求是地看待知识分子的长处和不足;在政治上,对他们诚恳相待,给予充分信任,在政治运动中采取保护政策。1940年4、5月间,白校开展了反汪派国民党特务斗争,1942年以后又搞过整风运动。在这两次政治运动中,江一真和学校的其他领导对知识分子采取实事求是态度,没有受到左的严重干扰,没有产生重大的后遗症。江一真还积极介绍知识分子加入党组织,先后介绍柯棣华、殷希彭、张文奇等三人入党,同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委以重任,在工作中大胆使用;在生活上,江一真特别注意关怀照顾他们。教员伙食按小灶待遇,行军时,分配给乘马。对家属在原籍生活确有困难的,破例特批家属随军生活。 江一真同志是由我军自己培养起来的医务干部,擅长外科。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晋察冀军区卫生工作主要奠基人和白求恩卫生学校的主要创建人之一。解放战争开始后,他转入党政系统工作。文革以后,他重返卫生工作战线,领导国家卫生部进行拨乱反正。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耿直刚正。1931、1935、1959、1967年,他曾四度受到党内错误路线打击、迫害,但他始终忠于党,坚信革命事业必胜。
  1939年秋,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它的首任校长就是由我军自己培养起来的医务干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卫生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江一真同志。
  江一真原名江锡进,1915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庙前村一个赤贫家庭,1929年3月参加红军,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战士、宣传员、护士长、司药、见习医生。1932年秋,江一真被选送入军委卫生学校军医四期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工作。此后历任师卫生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总收容队医疗队队长、医务主任、安塞医院院长,延长野战医院院长,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苏北滨海纵队政委、华中工委土改队队长、地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福建省委调研室主任、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委秘书长、第一副书记,省长,中央农垦部副部长,农业部代部长兼党组书记。“文革”结束后,任国家卫生部部长兼党组书记,河北省委第二书记、省人大主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38年秋,八路军总卫生部向各根据地派出了几批医务人员,江一真带领一个手术组来到晋察冀军区。由于当时晋察冀军区部队兵员猛增,但医务人员奇缺,因此,创办卫生学校,尽快为部队培养医生、司药和护士,便提到军区和军区卫生部的议事日程上来了。根据当时在这里工作的白求恩同志的推荐,聂荣臻司令员指定由江一真任校长,负责卫校的筹建工作。
  此后,江一真以开拓的姿态,知难而进,开始了艰苦的创建工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教员选拔上,冀中军区给予了全力支援,把冀中最有名的专家、教授调送到学校任教。江一真自己也承担了外科学的教学工作;在学制确定上,江—真与教员们反复讨论研究,从部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军医班学制为一年半,调剂班一年,护士班八个月。教材也按照这个学制来编写。后来又成立了高级军医班,从普通军医班挑选出最优秀的毕业生做学员,学制为两年;在教学设施上,江一真领导大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恳求有关部门支援,从缴获中解决,同时尽可能到敌占大城市去采购急需的教学设备。另一方面发动教员自己动手制作,逐步增添,逐步完善。1939年秋,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唐县的牛眼沟举行了开学典礼。不久,敌人对边区进行冬季大“扫荡”。在这次反“扫荡”中,白求恩大夫不幸逝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军区决定卫校易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
  江一真领导白求恩卫生学校最突出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正确地执行了聂荣臻和军区党委确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思想认识上,他不带偏见,实事求是地看待知识分子的长处和不足;在政治上,对他们诚恳相待,给予充分信任,在政治运动中采取保护政策。1940年4、5月间,白校开展了反汪派国民党特务斗争,1942年以后又搞过整风运动。在这两次政治运动中,江一真和学校的其他领导对知识分子采取实事求是态度,没有受到“左”的严重干扰,没有产生重大的后遗症。江一真还积极介绍知识分子加入党组织,先后介绍柯棣华、殷希彭、张文奇等三人入党,同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委以重任,在工作中大胆使用;在生活上,江一真特别注意关怀照顾他们。教员伙食按小灶待遇,行军时,分配给乘马。对家属在原籍生活确有困难的,破例特批家属随军生活。
  江一真同志是由我军自己培养起来的医务干部,擅长外科。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晋察冀军区卫生工作主要奠基人和白求恩卫生学校的主要创建人之一。解放战争开始后,他转入党政系统工作。“文革”以后,他重返卫生工作战线,领导国家卫生部进行拨乱反正。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耿直刚正。1931、1935、1959、1967年,他曾四度受到党内错误路线打击、迫害,但他始终忠于党,坚信革命事业必胜。 (责任编辑:苏红网)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