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水的革命坚定性和创造性

2009-08-13  本文来源于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作者:符维健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涯中,魏金水由普通战士成长为闽粤赣边革命的卓越领导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纵观其生,革命的坚定性和创造性贯穿始终。 一、出生贫苦,敢于斗争,革命意志坚定魏金水出生于贫农家庭,家无寸地,负债累累,不得已还卖儿卖女,变卖破房子给地主抵债。为反抗压迫,其父魏根木曾参加过翁矮古率领的农民起义。1929年5月,红四军再次入闽。魏金水参加组织条围乡暴动队,任队长。暴动队配合红四军攻克龙岩城后。魏金水被推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29年7月,魏金水带着一批本乡的青年和自己的两个弟弟参加了红军。10月间,经连部军需欧锦清介绍,魏金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冬,军阀杨逢年攻占龙岩后,白色恐怖笼罩着龙岩各地,民团头子林月升、豪绅地主魏登三等则乘机进行反攻倒算。魏金水曾带领群众没收他们的财产,而且兄弟几个都参加革命,敌人便把他们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于死地而后快。林月升借故将魏金水大弟媳妇及孩子抓去变卖他乡,魏登三带着一群民团来相威胁,敲诈勒索,逼得魏家变卖财产,倾家荡产。此时,魏金水大弟弟魏长水在永定抚溪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闽西根据地内部却开展肃清社会民主党错案,导致几千革命同志遭到冤杀。在红军团部当司号长的二弟弟魏清水又被指为社会民主党遭错杀。魏金水家人在一年中连续几次遭打击,弄得家破人亡,其父前后两次被迫带着全家老小背井离乡,逃难到上杭、长汀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肃社党期间,魏金水也被监视,为免受牵连,魏金水向团政委陈品三告假回家。1931年秋冬,流落上杭白砂。他冒死找上级领导郭滴人反映问题,抵制在闽西苏区的极左肃反运动。 1934年4月,为配合中央主力红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军事围剿,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红八团,魏金水调任红八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与团长丘金声、政委邱织云领导红八团活跃在漳(州)龙(岩)公路线上,破坏交通线,打军车,阻击前来围剿中央苏区的敌军。开辟了龙岩、漳平、南靖等县纵横二三百里的游击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既为中央苏区的反第五次围剿,牵制东线的兵力,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进行战略大转移作出了贡献,又展开了人民游击战争,为此后三年游击战争的长期坚持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当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党组织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地领导了闽西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魏金水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险恶环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斗争,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奇迹般地度过最黑暗的时期,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撑出了闽西一片天。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游击战争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是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样的辉煌昭亮、彪炳史册。 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国民党龙岩当局立即企图推翻国共协议,极力支持豪绅地主收租夺田。土地问题成了农民与豪绅地主严重冲突的尖锐矛盾。魏金水维护协议,理直气壮地领导广大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斗争。顽固派请县委书记魏金水进城谈判,当时,顽固派反共气焰嚣张,形势已经恶化,魏金水单刀赴会,毅然进城,正气凛然,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面对面的斗争。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面对顽固派收租夺田反攻倒算,魏金水以机智巧妙的斗争方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种种阴谋,维护苏维埃土地制度,保卫土地革命果实,占全县耕地面积四分之三的土地(约20多万亩)一直保留到全国解放,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罕见的奇迹。 1941年1月20日凌晨,闽西国民党当局制造了闽西事变。国民党公开撕下国共合作抗日的假面具,采用了一切内战时期的反共政策、反共手段,对共产党人进行军事进攻、政治瓦解、逮捕屠杀、经济封锁、移民并村。 敌人把魏金水一家都抓去,并采取软硬兼施手段,逼迫
  作者:符维健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涯中,魏金水由普通战士成长为闽粤赣边革命的卓越领导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纵观其生,革命的坚定性和创造性贯穿始终。
  一、出生贫苦,敢于斗争,革命意志坚定魏金水出生于贫农家庭,家无寸地,负债累累,不得已还卖儿卖女,变卖破房子给地主抵债。为反抗压迫,其父魏根木曾参加过翁矮古率领的农民起义。1929年5月,红四军再次入闽。魏金水参加组织条围乡暴动队,任队长。暴动队配合红四军攻克龙岩城后。魏金水被推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29年7月,魏金水带着一批本乡的青年和自己的两个弟弟参加了红军。10月间,经连部军需欧锦清介绍,魏金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冬,军阀杨逢年攻占龙岩后,白色恐怖笼罩着龙岩各地,民团头子林月升、豪绅地主魏登三等则乘机进行反攻倒算。魏金水曾带领群众没收他们的财产,而且兄弟几个都参加革命,敌人便把他们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于死地而后快。林月升借故将魏金水大弟媳妇及孩子抓去变卖他乡,魏登三带着一群民团来相威胁,敲诈勒索,逼得魏家变卖财产,倾家荡产。此时,魏金水大弟弟魏长水在永定抚溪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闽西根据地内部却开展“肃清社会民主党”错案,导致几千革命同志遭到冤杀。在红军团部当司号长的二弟弟魏清水又被指为“社会民主党”遭错杀。魏金水家人在一年中连续几次遭打击,弄得家破人亡,其父前后两次被迫带着全家老小背井离乡,逃难到上杭、长汀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肃社党”期间,魏金水也被监视,为免受牵连,魏金水向团政委陈品三告假回家。1931年秋冬,流落上杭白砂。他冒死找上级领导郭滴人反映问题,抵制在闽西苏区的极左肃反运动。
  1934年4月,为配合中央主力红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军事“围剿”,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红八团,魏金水调任红八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与团长丘金声、政委邱织云领导红八团活跃在漳(州)龙(岩)公路线上,破坏交通线,打军车,阻击前来“围剿”中央苏区的敌军。开辟了龙岩、漳平、南靖等县纵横二三百里的游击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既为中央苏区的反第五次“围剿”,牵制东线的兵力,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进行战略大转移作出了贡献,又展开了人民游击战争,为此后三年游击战争的长期坚持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当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党组织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地领导了闽西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魏金水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险恶环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斗争,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奇迹般地度过最黑暗的时期,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撑出了闽西一片天。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游击战争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是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样的辉煌昭亮、彪炳史册。
  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国民党龙岩当局立即企图推翻国共协议,极力支持豪绅地主收租夺田。土地问题成了农民与豪绅地主严重冲突的尖锐矛盾。魏金水维护协议,理直气壮地领导广大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斗争。顽固派请县委书记魏金水进城谈判,当时,顽固派反共气焰嚣张,形势已经恶化,魏金水单刀赴会,毅然进城,正气凛然,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面对面的斗争。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面对顽固派收租夺田反攻倒算,魏金水以机智巧妙的斗争方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种种阴谋,维护苏维埃土地制度,保卫土地革命果实,占全县耕地面积四分之三的土地(约20多万亩)一直保留到全国解放,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罕见的“奇迹”。
  1941年1月20日凌晨,闽西国民党当局制造了“闽西事变”。国民党公开撕下“国共合作抗日”的假面具,采用了一切内战时期的反共政策、反共手段,对共产党人进行军事进攻、政治瓦解、逮捕屠杀、经济封锁、移民并村。
  敌人把魏金水一家都抓去,并采取软硬兼施手段,逼迫其父魏根木叫儿子魏金水等回来,说什么“只要你儿子回来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龙岩交给他管也可以,否则扣押全家,没收财产”。魏根木不为所动。敌人无可奈何!便将他全家老小六人都捕去,投入县监狱,长期囚禁,进行残酷摧残。魏根木铁骨铮铮,在监牢里他带领全家与敌人作了坚决斗争。不管凶恶的敌人怎么吊打摧残,他始终守口如瓶,只字未吐。1944年9月,魏根木被活活地折磨死于狱中,为革命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随着国民党顽固派“围剿”的不断加剧,为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魏金水等带领特委机关经常是一日数迁。他们住山顶,睡草寮,忍受着风寒雨淋和蚊虫的叮咬。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联系困难,东西经常送不上山来。因此特委机关的粮食、药品、食盐和衣被等生活必需品十分匮乏。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长的魏金水等领导就发动大家自己动手,采集蘑菇、竹笋、野菜充饥,同时还派人冒着生命危险下山,筹集经费和物资,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这年的9月21日,顽军福建保安十一团袭击了闽西特委机关,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委员、闽西特委书记王涛不幸牺牲,造成闽西党的一次严重损失。一时人心慌乱。魏金水立即从十八乡赶回机关,安定干部情绪,整顿机关工作,继续坚持斗争,挽救危局。
  年9月,经南委决定撤销特委组织,改为特派员制,魏金水任特派员。在日益严重的形势下,魏金水领导各级干部退入深山劳动生产,以求生存,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年“南委事件”后,闽西转入“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历史阶段。当时闽西共产党顾全抗战大局,退让上山开荒生产,但仍为国民党顽固派所不容,袭击特委机关,袭击各地的生产基点,闽西共产党人连生存的条件都被剥夺,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是抓枪杆子自卫还是一再退让、坐而待毙?中共闽粤边委李碧山、朱曼平与魏金水、刘永生等研究决定,在原经济工作总队和分队的基础上组建反顽自卫武装进行自卫还击,部队番号定为“王涛支队”,以此纪念王涛同志。
  魏金水与支队长刘永生,代政委陈仲平部署了一次次出色的反击战,王涛支队高举抗日与反顽的旗帜,在闽西、闽南地区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自卫斗争。
  1949年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魏金水任政委,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打开了局面,边区的人民武装攻下了汕头市和29个县城,配合南下大军解放粤东和闽西南的大片土地,为全国解放立下了功劳。1949年9月,当他率队返岩时,龙岩老区人民万人空巷,载歌载舞热烈欢迎。在革命斗争岁月里,他不怕流血牺牲,他的7位亲人先后献出了生命,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二、植根人民群众,务实创新,发展党的组织由于国民党军的疯狂“围剿”,地主武装卷土重来,共产党内又出现“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得苏区的形势变得十分严峻。魏金水在龙岩西陈任区苏主席时,提出了“白皮红心”的策略,并得到郭滴人的支持。他在敌人的阵营里争取到一批愿意接受党的领导并能为革命工作的人员。正是这种特殊策略的实施,在斗争最困难的时候,使革命力量得到有效的保护。他们应用“白皮红心”对付敌人的办法,后来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所赞扬,并加以总结提高,形成“争取白色碉堡为红色碉堡”等等对敌斗争政策。“白皮红心”在后来战争年代中的应用,扩大了革命阵营,减少了革命损失,加速了人民解放的进程。魏金水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作出了贡献。
  1935年4月,在溪南赤寨村,召开了闽西南地区党政军领导干部会议。陈潭秋代表中央分局传达了遵义会议后的中共中央指示电精神,及中央分局关于摆脱阵地战的束缚,转变战略,大力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会议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魏金水为委员,积极支持战略方针的转变,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同年5月,为了加强地方工作,全面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魏金水调任龙岩县军政委员会主席。他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采取各种方法,积极配合红八团、红九团作战,取得了铁鸡岭战斗、智取赤水炮楼、智攻协鸿楼、夜袭龙岩城等一系列胜利。在挫败敌人的军事“围剿”的同时,粉碎敌“移民并村”、“保甲连坐”、“计口购粮、购盐”等阴谋。恢复和发展了各区乡共产党组织,初步打开了龙岩的斗争局面。
  1937年初,魏金水带了7位同志到(龙)岩南(靖)漳(平)边开展工作。为了适应龙岩、永定、漳平、南靖四县边区开展游击战争的需要,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先后建立了岩南漳和岩永靖县军政委员会,以加强对边区的领导。2月16日,正式成立岩南漳县军政委员会,魏金水任主席。
  魏金水领导岩南漳县军政委员会积极扩大武装。他们到处打击敌人,烧毁炮楼。他领导同志们埋头苦干,深入发动群众,通过减租分粮,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6个区苏维埃政权,组织了“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岩南漳游击支队”,提出“不缴捐不纳税,焚毁炮楼堡垒,变壮丁为分粮抗捐队”,七八月间,形势变好,革命力量有很大发展。“在岩南漳大部分区乡,以及龙岩、永东、永定、杭代一些区乡已经进到了公开半公开的苏维埃区域了”。“岩永的碉楼堡垒烧去一半以上”,“各方面部队也扩大了七八百人,游击小组又发展到四千余人了,许多地方(数百里)居然又是红旗飘扬了”。从而把这个地区的游击战争推向一个新阶段。
  1937年春,党组织又决定调魏金水担任龙岩县军政委员会主席。这时正是“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已被迫接受了我党中央提出的“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始了。
  1937年5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给各部队各级党组织的信中,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实现国共合作”口号,魏金水审时度势,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立即在城乡各地发动了强大的和平攻势。各级党组织和武装部队,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颁布的抗日救国纲领、三致粤军的公函等,广泛散发到国民党龙岩党政军各机关、团体、学校、报社、各界人士中去,形成一股强大的敦促国共合作抗日的声势。
  1937年6月,由于谢再发热心“牵线搭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特派魏金水、龙岩县军政委员会主席吴作球与国民党粤军一五七师驻龙岩适中吴琪营长首次会谈。谈判在适中乡洋邦村怀仁楼举行。会谈中魏金水大义凛然,申明我党抗日救国主张。谈判进行得很顺利,经过协商,很快达成协议:第一,双方在所管辖的范围内先行停火;第二,此次会议情况,由吴琪向黄涛师长报告,我方准备接受更高一级的和谈。这次成功的首次接触,成为闽西国共和谈的良好开端。魏金水为闽西南国共合作作出了贡献。
  1937年10月,中共闽粤赣边省委成立后,魏金水任龙岩县委书记。县委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下层巩固和平运动,为把过去的游击区建成抗日根据地而斗争。中共龙岩县委在城郊和东南一带区乡活动,并同省委设在城内西门的闽西南抗日义勇军驻岩办事处配合行动。魏金水为发展和巩固合作抗日成果而斗争。
  三、保田抗租,发展队伍,为革命胜利作出杰出贡献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国民党龙岩当局立即企图推翻国共协议,极力支持豪绅地主收租夺田。这场斗争从1938年5月,新四军第二支队离岩不久就开始了。国民党第六区专员张策安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北上,共产党力量已经削弱,他可以为所欲为,乘机推翻国共和谈中关于土地问题的协议,特意请特委公开代表魏金水进城谈判,提出“恢复地主土地业权”的无理要求。魏金水断然拒绝,斩钉截铁指出:“双方唯有遵守已达成的协议,别的都没有商量的余地。”
  魏金水深察土地问题成了农民与豪绅地主严重冲突的尖锐矛盾,对坚持维护协议,抗租保田早有准备。国共合作后,向农民广泛宣传了关于土地问题的协议,发动各地党支部领导组织了秘密农会,通过民选保甲长,争取团结了一些保甲长和开明绅士,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为开展保田斗争打下基础。魏金水说:“农民闹革命,红军分田给农民是天经地义的事,地主收租夺田不得人心。分田是共产党领导的,保田也要靠党来领导,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领导农民开展保田抗租的斗争。”会后,各地党组织通过农会以群众面目出现,根据地主的不同表现,领导农民进行斗争,采取了“争取开明分子,中立中间分子,孤立打击顽固分子”的策略,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说理”,就是向地主宣传执行国共合作协议的合理措施,晓以大义,责之以理,先礼后兵,使地主自觉理屈。“避拖”,地主来收租,当家男子避开正面冲突,让妇女老幼出面应付,推托不理,地主只好空手回去。“吓唬”,对顽固地主则用各种方式警告他们,如把“收租者杀”的标语贴到地主门前,或在夜晚用石头砸破地主的屋顶等等,迫使他们慑于共产党和群众的声威而有所收敛。“坚决打击”,对个别坚持反共的地主则借机警告,或杀一儆百。
  斗争中,魏金水及时总结各地保田斗争的经验,在保留土地的地区,领导农民根据“抽死补生,抽多补少”的原则,调整部分土地,特别是补给缺地的抗日军人家属,合理解决农民内部矛盾,使农民更加团结,投入更为复杂的斗争中去。
  业主团并不因收租夺田的行动一再受挫而死心,重新集结力量,一次次卷土重来。魏金水领导广大农民掀起群众性的抗租保田斗争的热潮。各地总结了前段斗争的经验,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用各种策略,分化地主的力量,集中打击最顽固的地主。对本乡和外乡地主及根据地主表现的好坏,采取不同斗争方式区别对待。对表现好的地主则同他们说理,对本乡生活有困难的地主则给他一点谷,但说清楚不是还租;对最坏的地主则集中力量加以打击。正因为这是整个群众的行为,而且方法灵活,因此许多地主动摇,业主团解体,武装组织不成,最坏地主曾向当局请兵帮助其收租,但当局见势头不对,恐惹大事,不敢答应。
  顽固派对农民群众性的保田斗争也无能为力,只好向特委和县委提出“善意”劝告:“要求贵党注意。”为此,特委公开代表谢育才、魏金水,于1939年9月14日,就龙岩、永定一带发生业主与农民对土地问题的争执和纠纷作出公开答复,重申特委的意见是:“一切应维持现状,按协议的方式合理的解决新从外边回来的业主的生活问题,不要在这团结抗战的时候,让某些地主对土地问题来个重新变更,以避免引起更大的摩擦和纠纷。至于缴纳政府的土地税,我们绝对拥护。”在抗战期间,共产党“不赞同有些业主家有余裕饱食终日,还要过分的加重农民负担,或者改变土地现状”。这一支持农民抗租保田的原则立场和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取得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年秋天,国民党龙岩县当局在策动业主团收租的同时,又以政府名义在城郊罗桥村圈占农田,开办试验农场,实际上是变相夺田。魏金水组织发动了一场各方声援规模广泛的请愿斗争,并采用各种方式持续斗争了一年多,迫使国民党当局停办农场,归还农田,斗争取得彻底的胜利。
  但是,顽固派并不因此死心,又玩弄欺骗手段,借口支援抗战,要向农民收取“军米”。认为冠上“抗战”的招牌,共产党不好再反对了,这样就可以达到变相收租的目的。魏金水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群众请愿活动,以示抗议,并对整个行动计划作了周密的安排。请愿队伍把两个乡公所闹得天翻地覆,显示了农民群众的反抗精神。在群众坚持斗争下,国民党军政当局不得不放弃收“军米”之举。
  魏金水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和群众觉悟的不断提高,在组织领导群众斗争中,灵活地采取公开与秘密、合法与“非法”等不同组织形式和斗争方法,开展保田斗争,挫败国民党顽固派夺田阴谋。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罕见的“奇迹”。
  年1月20日凌晨,闽西国民党当局制造了“闽西事变”。在日益严重的形势下,魏金水领导各级干部退入深山劳动生产,以求生存,度过了艰难的岁月。1944年10月25日,由魏金水代表边委宣布成立王涛支队,王涛支队高举抗战反顽的鲜明旗帜,执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有理有利有节地沉重打击国民党顽固派嚣张的反共气焰,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和斗争信心,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闽西南的游击根据地。这支队伍后来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一支重要骨干力量。
  魏金水和他的战友们,在失去党中央领导的情况下,创造了隐蔽精干与反顽斗争相结合的经验,正确处理了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之间的关系,从而积累和保存了革命力量,为尔后闽粤边开展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9年秋,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王维回来传达了会议精神和中央指示,要闽西坚持游击的同志仍然执行长期隐蔽的方针。11月,成立中共闽粤边区工作委员会(后改为闽粤赣边区工作委员会,相继简称闽粤边工委和闽粤赣边工委),魏金水任特派员、王维任副特派员(第二年特派员制改为委员会制,魏为工委书记,王为组织部长)。当这一指示尚未贯彻之时,南方局又派陈明来传达指示,要闽西同志马上开展武装斗争,而且应以闽西南地区为基础。
  魏金水对中央的重要指示坚决拥护,并审时度势,对当时闽粤边的形势作了认真的分析,认为首先打开汀江下游与韩汀两岸的地方为今后工作开展较为有利。他精辟分析道,如果闽西南先打,可能抵消力量。因闽粤边各有不同的特点:在闽西南方面,虽然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群众对革命的信心仍是很坚定的。但是,由于长期受敌人摧残,暂时还存在着等待情绪,一时不易发动;其次,我们虽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但是,敌人力量还是占优势,他们掌握了政权和交通,而且有比较丰富的反革命经验。我们有警惕性,而他们也有警惕性。同时,福建是被敌人封锁,经济问题难以解决。反之,广东东部则是新区,群众长期受白区党的教育和影响,容易发动。在武装斗争问题上,我们有经验,他们无经验,社会人士中多有正义舆论的支持,且交通方便,便于我们与香港分局的联系。同时,我们控制了汀江、韩江,经济问题完全可以解决。这就是魏金水提出的“由外而内”、“先粤东后闽西南”的方针,他坚定地认为这样做,对发动斗争更加有利。
  为此,魏金水于1947年1月由闽西动身亲赴香港,将此意见向香港分局反映。香港分局将魏金水提出的意见请示党中央,中央很快批准了他的建议,调整了作战方针,以粤东为主要出击方向,普遍开展游击战争。魏金水便由香港返回梅县,一面传达部署工作,一面通知刘永生率队到大埔会合。6月,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工委,魏金水任书记。6月18日,中共闽粤赣边工委在大埔县坪沙隘头举行会议,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总队(对外仍用“粤东支队”番号),刘永生任总队长,魏金水任政委。1948年8月,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成立,魏金水任书记,并确定今后的方针是:“大胆放手,分散发展,避重就轻,进退有据,耐心坚持,待机决战。”号召各地委为完成“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建立闽粤赣边区根据地”的总任务而奋斗。
  实践证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结合边区实际情况而确定的“先粤东后闽西南”的方针是正确的,对促进闽粤边游击战争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减少了革命损失,加速了闽粤赣边地区解放的进程。
  魏金水在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一心为革命,终身奋斗不息,把毕生献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得到历史的称赞、人民的怀念和敬仰。
(责任编辑:苏红网)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